风雨“砼”舟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混凝土浇筑施工纪实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施工现场。通讯员 王雨生 摄
本报通讯员 王雨生
夜幕下的广东茂名港,无边的黑色笼罩着大海。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施工现场,璀璨的灯光刺破黑夜,往来的施工船舶装载着一车车混凝土不知疲倦地在海上穿行,源源不断地为“前线”码头工作平台的浇筑任务输送着补给。
工作平台作为码头主体的关键分项,长70米、宽48米,相当于12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在变幻莫测的海上“盖房子”,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是这样一座“庞然大物”,面对困境,项目团体没有退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又谨慎。
潮起潮落,首层混凝土浇筑的日期很快到来。凌晨5点,建设者便已“全副武装”,乘坐交通船赶赴现场。模板清理、预埋件检查、设备清点、安全交底……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伴随着施工船舶陆续进场,一时间,各种声音混作一团,浇筑施工随即开始。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转眼之间夜幕降临,天边的一簇阴郁似乎带来了不好的预兆。
“起风了!”多年驻守施工船舶的调度长徐德强敏锐地察觉到风向的改变,随即通过对讲机向大家通报了这一情况。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码头西南角的航道出入口是一道正对南海的大门,在“狭管效应”下,偏南风吹来的海水在“挤过”这道大门后浪高和风力都会显著增强。事实证明,徐德强的判断没有错,正在浇筑的泵管随着施工船舶开始出现小幅晃动,一旦涌浪继续加大,泵管晃动会更剧烈,极易出现设备损坏和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问题。
“平板驳,请将船头调转90度,同时增抛两条锚缆。”徐德强当机立断。原来,东西落位的船舶在偏南风影响下晃动得更剧烈,就像被一张无形的大手随意摇晃。顶着甲板上迎面而来的海浪,船员们闻令而动,操作船头缓缓转动,以适应风浪的方向,减少船体受到的冲击。伴着数条沉重的锚缆抛入水中,锚缆紧紧地抓住海底,船身晃动幅度随之减小。为避免浇筑泵管因晃动而遭到损毁,项目团队专门为泵管增设了牵引绳,维持泵管稳定,尽可能降低涌浪带来的影响。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一夜的战风斗浪才算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57天,项目团队分三次,顺利完成总方量约84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但此时的工作平台,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建设者们还要对工作平台悉心养护,加速其成长。在项目经理姜华的带领下,项目团队自主攻关设计了一款“混凝土无线测温系统”,能够远程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就像为混凝土专门定制了一个‘电子温度计’。”看着实时显示的数据,技术员钟良才一脸的兴奋。一旦混凝土温度数值偏高,项目部便可提前干预、“对症下药”,有效防止裂缝等质量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