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加力建设典型镇村 打造乡村振兴标杆
特约评论员 蔡湛
让典型镇村成为“百千万工程”的领头羊。《茂名日报》日前报道,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化州市新安镇和新塘村、新安村、榕树村典型镇村规划建设及基层治理情况汇报,要求立足“粤西特色水果镇”定位抓规划,对照典型村镇培育建设指引,引领推动典型镇村建设加力提速,因地制宜绘好镇村绿美一张图,推动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建设典型镇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首要任务。从本土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开发培育特色产业,是我市许多典型镇村的共同发展路径。化州市新安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为火爆出圈的水果专业镇和旅游热点,得益于找准定位、锚定目标,让特色水果产业风生水起。新安镇因地制宜开掘地力,既实施退桉种果,又设立奖补资金100万元,鼓励村民将低效用地转化为绿色高效用地。仅2023年就退桉树林8000亩,种下水果5000多亩,加上充分利用山坡地、撂荒地、边角地,打造了六个百亩以上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水果风景带,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与“产业富农”深度融合的务实路径。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7.5万亩,水果年总产值达13亿元。由此可见,典型镇村建设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挖掘土地潜力上想办法、挖潜能。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土地产出增多了,村民的汗水和智慧转化为更多财富,也为建设典型镇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典型镇村要扩大眼界,开阔思路,抓住关键节点,推动片区联动、融合发展,让人气聚起来、产业旺起来、经济活起来。典型镇村要强化联城带村功能,培育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健全富民兴村动力机制。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一条“金钥匙”,是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好门路。新安镇整合封诰楼遗址、古驿道等历史人文资源,并以特色水果基地吸引游人,推出农耕研学、田间采摘、野外露营、健身徒步、村庄骑行等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不仅契合了当前“走向小镇”的旅游发展新趋向,而且给村民带来更多创富机会。通过发展水果销售、民宿、美食等项目,推动“流量”变“留量”,尤其是与主流媒体合作举办水果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不仅使岭南佳果声誉鹊起、销售火爆,而且让更多人感受特色产业带来的兴村富农效应。可见,典型镇村发展前景广阔,关键在于优化“新农人+生产托管”模式,盘活有效资源,打造“基地+景点+产业”农旅融合新模式,发展更高效新农业,建设更加宜居新农村。
典型镇村建设是“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应当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施机关与典型村结对共建,谋划实施一批利民项目和民生实事,让村民分享典型村镇建设带来的幸福感。高州市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以来,108支市直帮扶力量直接与54条重点村结对共建,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即每月一次集中劳动、每季建设一个利民项目、每月办理一件民生实事、每月新建一户美丽庭院、每周接待群众来访不少于一次。以此为抓手,实施利民项目280个、民生实事360多件,使典型村镇建设取得惠民利民成果。高州市市场监管局等4个单位筹集资金50多万元,为古丁村办了9件民生实事,包括修复加固桥梁、加装路灯、完善村道硬底化、修缮排水沟渠等,让村民从一件件暖心实事中感受典型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可见,聚焦村民的急难愁盼,列出任务清单,以补全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典型村镇建设的切入点,对改变村貌、凝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抓住改善民生这个牛鼻子,以精准有效“小切口”推动可感可及的“大变化”,乡村治理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典型镇村的建设将在提质增效中迈上新台阶,取得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推动全局的效应。这是典型镇村建设的抓手之一,更是“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生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