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惜福”小议

李光龙(市区)
多年以前,曾读林清玄先生的一篇关于“惜福”的文章,言其外祖母之所以长寿而且健康,大抵是因为惜福——“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这是我第一回接触到惜福的概念,当时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也未留下很深的印象。及至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看到社会上许多人的起落沉浮,目睹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我才开始渐渐体会到惜福所蕴含的哲理及对人生的意义。前不久,一位书法家朋友欲给我的新居客厅题一幅字,妻子问我写什么内容好,我若有所思地说,那就写“惜福”吧。
惜福,顾名思义,就是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不随意挥霍。惜福是有度的,即使你有十分福气,却如弘一法师所说只受三分,此后你的福气便如细水长流一般绵绵不绝;惜福当有方,有人总结惜福的四个方法为“昼行当惜阴、日用当惜物、说话当惜言、遇人当惜缘”;惜福更有道,曾国藩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将其作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力行倡导。花全开则谢,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故而,人生得意是小满。小满者,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此为人生之最佳境界。季羡林先生感言:“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惜福,是对过往的感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或顺利或挫折,或成功或失落,或快乐或痛苦。正是这些成败得失、苦乐悲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我们壮丽的人生,让你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惜福,我们常怀感恩,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惜福,我们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美好,也能激发更多的正能量。每一句感谢的话语,每一个感恩的行动,都是对自己和他人福气的积累。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过往,感恩这些过往带给我们的成长——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些带给我们教训的事,甚至是那些人生低谷中看似挫折与困难、令人极度痛苦与失望的时刻,都是生命不可多得的阅历,激励着我们向着更加坚韧与成熟的自己迈进。以惜福之心回首过往,无论是幸与不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生命旅途中点点滴滴的温习与感恩。正如普希金的诗所写的:“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惜福,是对当下的珍惜。曾读革命领袖列宁的故事,知道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其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请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给我听吧。”他就这样听着听着,在对生命和事业的无比热爱中,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全身心地去珍惜和热爱,即使这个生命正活在痛苦之中。因为活着就是幸福,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诸多的苦难,失去了生命中所有至爱的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大水牛与他相依为命,但他依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惜福,就要懂得珍惜这个世界上我们拥有的一切,发现生活中时时演绎处处呈现的美好的瞬间,感受那一朵花儿的绽放、那一片天空的湛蓝、那一缕阳光的温暖,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每一份美好与福气。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就是对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好的诠释。
惜福,是对未来的期许。在珍惜当下的同时,我们更应以一颗平和而充满期待的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种下希望,种下对未来的期待,那么,在我们面对人生困难、挫折甚至牺牲的时候,便不会丧失信心、失魂落魄,不会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一切的希望与期待,都会在善待自己、悦纳万物、坚韧奋斗中获得。鲁迅在创作《药》时,有感于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心情极度痛苦彷徨,但还是“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了一个花环”,表达了对革命更深切的期待;革命烈士李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仍热切地期盼着光明与未来,他在致战友的遗书中写道:“我走了,太阳我带不走,你跟着它呀,永远地跟着它呀!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微笑。”相比那个时代,今天我们的生活是何等幸福。我们应知福惜福,面对未来要保持信心,做好自己,无愧于心,如此定能拥有最美的收获,抵达那幸福的彼岸。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常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忽略了生活中的底线。殊不知祸福相倚,福不可滥用,滥用的结果将变为祸。我的同学和朋友有几位曾都是政坛新秀,都有幸福的家庭和令人羡慕的事业,领导赏识,有为有位。可他们就是缺少惜福观念,不知足亦不知止,以致走上了贪腐之路,毁灭了自身的美好前程与幸福。惜福让人有收敛之心,面对诱惑时则会常常提醒自己收敛而不可放肆。惜福还能使人有知足之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身在福中,懂得珍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为现实生活中从政为官者,务必要常怀知足惜福之心,常抱为民造福之志,方能不逾底线,不负韶华,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新居落成之际,我把朋友送来的“惜福”二字装裱上墙,伫立良久,不由引起我心中深远的遐思,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提醒人们放慢脚步,去发现和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