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南区公馆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奋力绘就镇村融合新画卷




公馆美丽蝶变。
本报记者 王霞 通讯员 曾小清 谭志浩
近年来,茂南区公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让农村更富裕,农民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镇村更和谐。
突出党建引领 筑牢和美建设之基
公馆镇瞄准广大人民不断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扎实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村(社区)始终要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党群齐动”,“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带头,从自己做起,通过亮党员身份,党员带头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同时聚乡贤力量,以“乡情乡愁、亲情友情”为纽带,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乡贤回归,深入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活动,全镇上下掀起乡村绿化工作热潮,目前已种植约六千株苗木。坚持汇“贤”力、激“贤”智,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不断发挥乡贤助力家乡和美建设的积极作用。
黄坭塘党支部为打造“绿美”“和美”乡村,多措并举,全面发力,有效激活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活力,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脏乱差问题迎刃而解,造就美丽家园;支部鼓励村民利用门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建“四小园”,营造幸福和美的家园。同时,在村中建立党建文化广场,广场内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型的宣传栏和运动场,每当夜幕降临,村民和学生们在运动场锻炼,妇女们在文化广场中翩翩起舞。
抓生态优环境 促宜居宜业全面发展
公馆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生态建设“组合拳”。建立“党员巡护、村民自护、网格管护、村委维护”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落实“积分制”管理,以及“党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比等举措,引领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村庄环境自我管护常态长效。一是保障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置等流程,实现分类收集处置全覆盖。圩镇范围内按照示范小区要求做到每300-500户设置一个以上的定时投放点。二是提高污水接户率,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保障运营经费,科学考核监督,建立健全圩镇生活污水处理长效机制。三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高全镇公共厕所覆盖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四是持续开展圩镇“六乱”整治,增大巡查频次,加大执法力度。五是坚持用“小美”汇聚公馆的“大美”。在村(社区)按照“门前美、庭院美、室内美、人文美、整体美”的“五美”要求,开展净化、绿化、美化大比拼,各村(社区)都打造“美丽庭院”户,将“小美”连成“大美”。
勾勒和美建设 描绘高颜值乡村新图景
公馆镇坚持示范引领、以典型带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
走进十万七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乡村富丽赛桃源的美丽画卷。在晨曦温柔的拥抱中,一幅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标准整洁的柏油马路,完备的生活和文艺设施,宽阔的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的是草木葱茏、郁郁葱葱;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绿色之间,整齐有序,不失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不远处,还有一汪碧绿如镜的湖水,湖面平静无波,倒映着蓝天白云……在这里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就是公馆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是游客和村民流连忘返的观光休憩地和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地。
共筑振兴梦想 绘就镇村融合美丽画卷
公馆镇积极做好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古街,将公馆文化站打造成具有粤剧、木偶戏等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美丽圩镇客厅”,将牛车街、打铁街、正街南侧一带打造成具有百年公馆历史韵味的“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形成连片风貌提升带,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在圩镇南侧河清寺边建设“绿美生态小公园”,在白沙河东侧建设“美丽河道”,打造公馆府前路“美丽乡镇入口通道”、公馆正街“示范主街”,顺利完成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受到群众的称赞。
公馆社区党支部以“和美”“绿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发动村民居民在“四旁”“五边”植树增绿,在房前屋后边角地闲置地建设生态“四小园”,打造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宜居乡村,人们在花丛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坡塘村,看见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村道硬底化,房前屋后整洁,村民错落有致的小楼,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枝随风摇曳,和谐安宁的气息扑面而来,人们在这里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
时不我待,号角催征。接下来,公馆镇将继续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力量,强化宣传推广,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基,守牢美丽底线,把建设美丽公馆转化为全镇人民行为自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美丽公馆目标一步步将蓝景图变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