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国庆展:让文化“活”起来

周旺(滨海新区)
据茂名日报报道,茂名市文化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手东荟城,于10月1日至10月7日联合举办了“非遗潮玩·国庆嘉年华——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前来参与,他们纷纷表示现场美食丰富、乐趣无穷、收获满满。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和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历史的辉煌。我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申报、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22项、市级72项,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信宜市的飘色与滨海新区电城镇庄垌的“妆春”是同类型的非遗文化活动,它们将古典文化、音乐、舞蹈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戏剧造型艺术。飘色活动演员众多,需要特定的演员来担任主要角色。而滨海新区电城镇北街和南坝楼阁村的高脚狮表演,则是由两人共舞一头狮,多为群狮共舞。在舞者的操纵下,群狮腾空劲舞,动作刚劲有力,粗犷豪放,展现出高超的技艺。
此外,高州的双人木偶戏和茂南的单人木偶戏也备受瞩目。高州双人木偶戏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双人木偶戏还是单人木偶戏,都不受时间限制,艺人独自表演时,需手、脚、口并用,技艺精湛。木偶戏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也很简单,只要有一块小空地就能搭台表演,一年四季皆可演出。
电白客家山歌和滨海新区咸水歌也是市级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观珠、沙琅、黄岭、望夫、罗坑、那霍等镇,而咸水歌则分布在电白沿海的多个镇街,尤其是博贺镇,是咸水歌的发源地之一。疍家人的独特风俗习惯和代代相传的咸水歌,如《兄妹叮咛》《织网渔歌》《南海渔歌》等,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传”意味着传递和保存,“承”则意味着接受和继续。传承强调的是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行传递和继承,而承传则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扬,使传统文化或技艺得以发展和进步。
综观我市非遗文化,我们既要做到传承,也要注重承传,更要让非遗文化大众化。对于飘色、高脚狮等特殊类型的非遗项目,要做好后备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木偶戏的传承人要积极招收弟子,并在演出剧本、道具、唱腔等方面进行创新。山歌、咸水歌等表演队伍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在公共舞台、文化广场进行表演,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吸收新人、培养新人,确保非遗文化后继有人。
对于小型非遗文化项目,如雕刻类、冼夫人手信、化州拖罗饼、电白霞洞豆饼角、粉皮、滨海新区蚝炸、墨鱼饼、田艾籺等,政府有关部门应动员大众参与,既传承非遗文化,也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此次“非遗潮玩·国庆嘉年华——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活动组织得非常好,设置了非遗项目展示、非遗美食品尝、非遗知识科普以及非遗互动区域等多个环节,让大众能够亲身参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