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黄泥坡

乡愁 柯丽云摄
■李坤鸿
在人们的心目中,故乡永远是美好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
无论你走多远都是故乡的儿子,因为她是最开始孕育你生命的地方。故乡的蓝天,故乡的小河,故乡的稻田……那里有自己血脉的流动,感情的牵挂;还有泥土的芳香,游子的归途。
每当想起可爱的故乡,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特别是那一片叫黄泥坡的地方,更让我魂牵梦萦。几十年过去了,偶有兴致重回故地,寻找失去的童真和记忆中的快乐,抚今追昔,浮想联翩,追忆如脱缰的快马在飞奔驰骋……
黄泥坡离故乡老屋东北角二百余米,是一片几乎平坦的小山坡,呈长方形,面积大约六七百亩,因土质以黄土为主而得名。我懂事时,黄泥坡南侧建有一座比较大的二踏七间过(七间二进中间有天井)的房子。房子坐西北朝东南,砖瓦结构,一户姓陈的人家居住在那里,那时应该算是大户人家了。因为周边没有别的人家居住,陈家孤零零的显得特别荒凉。后陈家迁往我家老屋南侧的一座小山上建了新房,旧房便慢慢破落了。
黄泥坡可以说是我儿时的最爱,经常到那里放牛、捉鸟、捡荔枝,在树杈上躺着听蝉鸣,在树下玩捉迷藏、赶狗等游戏,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黄泥坡的中心区是一块长方形耕地,面积三亩有余。可能是耕种时间长了,土质已变成了沙土,有三四十公分厚,常年种植红薯、玉米等庄稼。在那片耕地上最深刻的记忆是烧红薯窑。每当红薯成熟期,我们便结伴到那里用泥团垒土窑烧红薯。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个小土窝,绕着土窝四周用泥团垒起一个土窑,顺着风向留下口子作窑口,接着用柴火将土窑烧得通红后,将窑内的木炭等掏空,把红薯放进窑中,再将窑捅塌并用木棍打碎泥团,让碎泥压在红薯上。大约过三四十分钟,轻轻拨开泥土,被泥土烧熟的红薯便冒出香喷喷的味道,十分诱人。那种吃饱了还想吃,闻过了还想闻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
黄泥坡四周种有荔枝、龙眼等果树。荔枝有桂味、白糖罂和黑叶等品种,龙眼有储良、鸡眼、石硖等品种。东北角还有黄榄树、黄皮树和树菠萝等。最有甜蜜记忆的地方要数那片已有几十年树龄的荔枝林。那时我们家没有荔枝树,附近也很少,想吃上一粒荔枝着实不太容易。每当荔枝成熟季节,看见红彤彤的荔枝在阳光下摇曳,真有点垂涎欲滴。心里老想着刮风下雨,这样可以借助老天的力量捡个荔枝吃吃。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小伙伴们就飞跑到荔枝树下等待。当一阵风吹过,常有荔枝被风吹落地上,我们便一拥而上……有时会碰得鼻青脸肿,也只是相互一笑了之。那种渴望获得的感觉是现在的小孩很难体会到的。山坡有些地方长着一片片原始小树林和草丛,因带刺的植物较多,很少人涉足其间,是一些小动物的天堂。这些地方有野兔、猫豹、蛇、鼠等出没,如果你偶尔在这些地方穿行,常常会遇到藏在草丛里的小鸟或其他一些动物突然窜出,那种与动物近距离相遇的惊喜和快乐油然而生。
黄泥坡南侧有一块长满牛攀草的平坦草地,绿油油的,如一块硕大的绿色地毯,人见人爱。如果是晴天,伸展四肢躺在草地上,沁人心脾的绿草鲜香让你陶醉。仰视湛蓝的天空,天高云淡,一种空灵而高远的感觉更让你心旷神怡。偶见一群大雁追逐着片片白云列阵飞过,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那一双双灵动的翅膀温柔而好客,好像在向自己招手。这时恨不得一飞冲天与之并肩翱翔……
昔日的黄泥坡真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甜蜜而又芳香的地方。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如今,黄泥坡已今非昔比。由于人口的增长,黄泥坡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大都用来建了房子,这些房子多数是二层以上水泥混凝土楼房,成了一条“半现代化”的小村子。黄泥坡已旧貌换新颜,芳名可改为黄泥村了。可是虽然黄泥坡的人气旺了,面貌变了,但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因为昔日黄泥坡的快乐只能珍藏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