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以“体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梁媛婷(化州)
9月3日上午,广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暨广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茂名市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市民中心召开,赛事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期,茂名各地以赛为媒,以各类体育赛事集聚流量,赋能经济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化州市首届“村BA”篮球赛激活了化州“夜市经济”的活力。茂名市茂南区、佛山市禅城区、广州市荔湾区三方成立潮流体育发展联盟,推动与湾区互融互通互补,为茂名“体育+”注入潮流动能。
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能够为地方带来较强的流量和人流。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2026年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暨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在茂名举办,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将带动“体育热”持续升温,为茂名快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圈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依托体育赛事打造城市对外展示名片。一场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与否,不仅是看场地设施配套和赛事的组织,还要看能否借助体育赛事充分展示举办城市的人文历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2023上海赛艇公开赛通过赛艇地图展现上海苏州河两岸的百年建筑和现代化地标,并以“文化中国行”活动让世界各地的选手感受上海的人文风情,充分展示上海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茂名要把2026年省运会和省残运会作为城市宣传和品位提升的有利契机,不仅要成功办赛,还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在赛事前期,可以通过宣传片、短视频等形式,加强对会徽、会歌、吉祥物、主题口号“四项标识”的宣传推广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举办相关作品征集活动和创建相关微博话题,激发人们记录、创作、宣传和参与的热情,为赛事预热蓄能。在举办赛事期间,除了要及时发布赛事热点内容,积极集聚流量外,还应融入茂名本地特色元素,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本地美食、旅游路线、住宿、文化、特色产品推介等相关内容,将赛事的传播与城市营销有效结合起来。还可以邀请运动员、运动健身博主、专业讲解员等参与赛事报道,并参与文化旅游体验活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茂名本土文化、讲好茂名故事,实现城市与赛事更好相融。
以“体育+”探索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体育赛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赛事期间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将带动当地旅游、饮食、住宿、交通、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为举办城市带来长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宁德福鼎举办的茶BA,配套茶王争霸、音乐节等活动,形成了“体育+白茶+旅游+音乐”的新业态。又如成都利用赛事增加各类体育衍生产品和文创产品供给,开发出1400余款大运特许商品,线上+线下零售总额达3.3亿元。因此,做好“体育+”和体育赛事后半篇文章,有效延续体育赛事的热度,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茂名应立足本地优势,加大体育与卫生、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康养等领域的整合力度,细化融合发展计划和举措,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同时加强“体育+文创”的打造,如参考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成都大运会“蓉宝”,把吉祥物“荔荔”作为主打体育IP,加大与各领域知名IP的联动营销,并把“荔荔”多元化地运用到食品包装、文具、日用品、玩具等方面,充分发挥体育文创消费市场的活力。
以体育惠民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大型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推动举办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共享承办成果和发展成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主流,民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茂名应该把体育惠民作为举办赛事、发展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建立体育赛事促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将健身场馆、健身设施、赛事活动、培训服务、教育教学等内容纳入平台进行一站式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民众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提升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体育设备等资源的转化利用,避免资源闲置或浪费。如杭州亚(残)运会把56个竞赛场馆区分为全民健身场馆、市场化运营场馆、专业场馆、高校场馆“四个类别”进行分类应用管理,并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体育赛事、培训、会展等活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此外,要立足茂名本地森林、滨海沙滩、环湾碧道等资源,深化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持续举办马拉松比赛、健身徒步活动、自行车骑行活动、水上运动、沙滩运动等,全力打造山海并茂的绿色健康休闲体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