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刷短视频的时间留一点给阅读
王如晓(市区)
近日,听到一朋友感慨:“每次刷完短视频都会批评自己,总有一种负罪感。”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人均每天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短视频5分钟,人间一小时。”不少信息碎片化、叙事浅层化的短视频,精准击中了不同群体的“爽点”。一句“怎么又刷了一小时”,令人十分无奈又欲罢不能。
有朋友感叹:“越刷越空虚”“没什么获得感,感觉浪费了不少时间。”朋友们对此深有同感。但问题是,道理大家都懂,可一旦回归实践,人的自控力就显得不足了。有人调侃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别人家的孩子”反思后就会去翻书阅读,而自己只会一边反躬自问、一边欲罢不能,继续以刷短视频为乐。
平心而论,短视频并非“洪水猛兽”。它或是充当“解压阀”,或是补偿文化体力,即便是一些浅层的感官刺激,也有其情绪价值——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下里巴人同样“存在即合理”。当然,短视频中有部分高质量内容,也有滥竽充数者。问题在于,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人性中的微妙就在这里,低成本的“一时爽”,来得快去得也快,要获取长久的快乐,有时恰恰需要逆着性子来。打破“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反复摇摆,归根结底,还得摆脱过度的外在依赖,在自律中走向自由、自爱自尊,不再沉迷于短视频过日子。
所以,人要学会“延迟满足”,不要贪图一时之快。在这件事上,只有阅读常常被“委以重任”。原因在于:一方面,文字的构筑更具系统性,更有利于展现思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感受阅读的乐趣、沉静的力量,也需要一个过程。看见广阔天地、映射无限可能、抵达未知的“诗和远方”,正因这些嵌于内心深处的寄望,我们才如此渴望对抗空虚、丰盈自己的灵魂。
笔者认为,智者应该将文字阅读放在学习的第一位,把刷短视频的时间分配一部分给阅读。因为,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话就深刻阐明了读书的益处。笔者认为,阅读至少有如下益处。
首先,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古今中外有数不清的优秀经典名著,让人类文明展现于咫尺之间。比如《岳飞传》激励人们把“精忠报国”作为崇高价值追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青少年“宝贵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哈姆雷特》引发读者对“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等等。
余秋雨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阅读来锻炼。生活中,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所以书籍被人们比喻为精神粮食。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充实;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精彩;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古代先贤崇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爱读书、读好书、爱实践的真实写照,他们读起书来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但不死读书,提倡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三国时代,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安邦治国,就源于他年轻时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也跟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分不开。
其次,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让人走向更高的平台,看见不一样的世界。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个益友。经典书籍凝结了先贤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其中。读书,就是读许许多多的人生,读书,让人充实生活,开拓视野。从书中能懂得许多知识,从书中能了解如何全面评价历史,如何全面评价现状,如何客观认识自我,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为在书的世界里演绎着大千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只有读好书,才能看得清,看得透。
书,读一遍就有一遍的认识,读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见解,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多。学以致用方能行稳致远,还要善于在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我们不能成为“读书死,死读书”的书呆子、读书虫。
不可否认,是书敲开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书打开了我们的探索之路,是书引领我们的全面发展,是书促进了我们读写结合,从爱读书到爱写作之华丽转身。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从书中吸收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使人终身受益。
2024南国书香节茂名分会场活动于8月16日至20日举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鲜活的读书主题和丰富的阅读活动,必将点燃全市人民的阅读热情,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欣喜地看到:全民读书热不会随着读书节的落幕而落幕,“阅读人生”将是永远的“书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