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也是文化


■谭用
  自去年写了几篇关于吃食的文章,书友们都纷纷把我当成“美食家”了。
  前不久,书友给我安利了——《吃主儿》,并附上推荐语:“作者是王世襄的儿子(其实只写这一句就够了)。书中解答了无数个,美食家才会提出的问题,比如胖青椒和瘦青椒哪个更适合做青椒汆面?为什么最上品的羊里脊不适合做涮羊肉?整本书都在写食物,文字朴实,没有某些美食节目所谓的‘时间的馈赠’‘甜蜜的缥缈’等虚头巴脑言之无物的词藻。有的只是每日的买菜选料、准备工作、烹调手法、菜品罗列及其中趣意的描写。”
  次日,用手机在图书馆的网页上查找。选了三本书,隔天就收到了。
  什么样的人才算“吃主儿”呢?当今社会,人们把精于品尝美味佳肴的人称之为“美食家”。美食家们对饮食文化体会入微,见多识广,对各地的名厨名馆了如指掌,对美味佳肴品评得头头是道,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名馔的由来及历史渊源,能够引经据典加以考证,显示出深邃的内涵。那“美食家”就是“吃主儿”吗?作者认为“并不尽然”。他认为“吃主儿”必须具备三点,会买、会做、会吃,缺一不可。而美食家只是精于品尝美味佳肴,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不能属于“吃主儿”之列。至于何为“会买、会做、会吃”?书中也有详细记述,在此不做摘录,有兴趣,可自个去找书阅读。
  承蒙书友真小实的厚爱,我被拉进了她新组建的美食群。真小实是一实在人,单看她的昵称——“真小实”,回应的不正是“假大空”吗?
  群里的成员不多,三五十人,都是群主相熟识的一群热爱美食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年龄跨度也挺大,有还没成家的小青年,也有退了休的人民教师。既然是美食群,每天交流得最多的,当然也就是烹饪的技艺和经验啦!每日三餐都有定时的美食图片分享,一道道形与器与味相结合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
  我认为群里就有很多标准的“吃主儿”。比如来自郑州的虹姐,不单会买,还会种(自己种蔬菜瓜果),她的饮食宗旨就是“不时不食”,不符合节气的食物不吃;厦门的静静,由于地理优势,她对海鲜的品种非常熟悉,甚至连价格都了然于心;惠州的风雨玫瑰(网名),因为女儿特别喜欢吃凤尾虾,每餐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来处理食材。锅灶饮食在人类生活的进程中,始终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汇集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道道精致的菜肴,不只是美食的表面,更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全貌。饮食经验是承接爱与付出最直接的途径,美食可以装填很多爱意与灵感,它承载了用心的生活和对亲人的真心实意。
  许多曾经苦苦追求的所谓幸福,其实不在过去和未来,只在眼下的盘中餐和身边人。只可惜,这么浅显的道理,却难倒了芸芸众生。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