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广资源化利用模式

以“生态绿”涵养带动“经济红”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宇丽 通讯员 傅锦洪 何洋


上车头村污水处理站点。

  庭院整洁,花草绕房;清水绿岸,河畅景美。如今的茂名乡村一步一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往日个别乡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到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秀丽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再推动、再落实,多措并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化州市长岐镇上车头村:“格栅池+水解酸化+AO资源罐+生态塘”工艺模式
  在化州市长岐镇长岐村委会上车头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态塘已经建好,经过精心打理,这里绿草如茵、绿植茂盛,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俨然成为家门口的美丽风景。
  该村的污水通过新建污水管网收集后,使用“格栅池+水解酸化+AO资源罐+生态塘”工艺模式处理,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放到生态塘中,并在塘内栽种美人蕉以及绿狐尾草进行生态吸收消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原来黑不见底的黑水塘转变为水清澈得能养鱼的清水塘,村民们往其中投入鱼苗,鱼儿围着一人高的美人蕉打旋,“以前大家经过这里都绕路走,如今这里成了生态塘,我们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场所,为村容村貌增色不少。”村民们由衷赞扬。蓝天、绿草、清水、游鱼,污水资源化利用给村民带来了美丽的环境和额外的收益,让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化州市同庆镇祠堂儿村:“三级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生态沟”工艺模式
  万绿丛中一点红,同庆镇上良村委会祠堂儿村实现了小村落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整治的低成本、便运维的标准。
  该村的污水处理站就建在碧绿稻田边,点缀着一排嫩红色的花,污水处理站点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站点工艺为“三级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生态沟”。家家户户排放的污水经截污管网汇总后,自流进入格栅渠去除悬浮物,然后流进水解酸化池进行预处理,再排入三段生态沟进行过滤净化,利用水生植物和沟内生物球、粗石做进一步消纳。污水最后排放入生态渠中,农户可从取水口打水浇灌农作物。由于整个站点用电设施只有一台80瓦离心泵,并仅在每日污水停留达到标值启动进行提升过滤,因此年电费仅在500元左右。同时站点运维简单,仅需适时进行清淤以及杂草清理工作,专业性要求较低。
  信宜市大水坡行政村良塘村:“厌氧罐+生态沟”工艺模式
  来到信宜市大水坡行政村良塘村,这里的污水植物正长得茂盛。这个站点采用“厌氧罐+生态沟”工艺,经过人工格栅过滤后,流入地下厌氧罐进行水解酸化,再流入生态沟,利用水生植物及生物填料对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生物分解,最后流入农田进行灌溉,做到“因地制宜、就近就地”的建设效果,实现“资源节约、保护并重”的资源利用化目的。
  我市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治理成本最优化和治理效果最大化,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融入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里去,兜起农村“清水长流”责任线,以“生态绿”涵养带动“经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