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


周平(茂南)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手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成年人人手一台手机已经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物品。试问,你计算过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和频率吗?1小时?2小时?10小时?手机不离手,时不时要看一看?还是把手机放在一边,专心致志手头的事情?答案因人而异,不同的答案折射出使用手机的社会百态。在手机与我们生活日益密切关联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对手机的使用问题,避免迷失自我。
  众所周知,手机的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购物、社交、查阅资料、浏览新闻、游戏娱乐……但是有一些人过度沉迷手机,反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和损害身体健康。毋容置疑,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科技进步的初心使命是要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正确使用手机,物物而不物于物,谨记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
  过度沉迷手机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第一是沉迷手机会在无声无息中消耗我们有限的时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说好玩十分钟手机,结果却玩了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宝贵的时间就在我们紧紧盯着手机屏幕时悄无声息地流逝了。有的人在这个狂欢过后往往有一种负罪的懊悔感,产生消极的情绪,得不偿失。第二是沉迷手机会损害身体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出现眼睛疲劳酸涩,造成眼睛近视;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患上颈椎类疾病;容易诱发睡眠障碍,手机屏幕所放射出来的短波蓝光对人体视网膜刺激强烈,经常暴露在这种光线下,将导致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让人变得非常难以入睡。第三是沉迷手机会削弱人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长时间地处于虚拟网络世界,人的注意力会下降,人的思维发展受阻。遇到问题时,习惯直接问“度娘”,从而降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思维惰性。
  理性地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何为恰当的距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不能过度依赖和沉迷手机。以下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做法一是拉开我们与手机的物理距离,把手机放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让手机“居家隔离”,不与手机共处一室,不能随手就拿到手机。做法二是让手机“延时等待”当我们心里实在是很想玩手机时,不妨先等待20秒钟。这个方法源自神奇的20秒原则,即如果一件事需要启动的能量大于20秒,就很难启动。这其中的生理机制就在于控制我们欲望、动机和情绪的“杏仁核”,它的工作时间非常短暂。当我们先等待20秒,“杏仁核”也慢慢安稳,玩手机的欲望大大降低,而负责自我控制的前额叶开始恢复功能,我们的自控力也开始发挥作用。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我们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就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我们,事实证明,掌控感的加强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指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轻松驾驭手机,不沉迷手机,不被手机所奴役,我们就可以高层次地体会到科技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