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甘薯产业 提升农地效益


特约评论员蔡湛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电白区霞洞镇举行首届“百千万·怀兰番薯文化”推广活动,传承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的历史文化,品鉴霞洞特色番薯品种,提升番薯品牌形象。电白区实施甘薯产量提升行动,2023年甘薯种植面积6.2万亩,产量超过11万吨,每亩产量达1831公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首批18个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重点县名单中,电白区名列其中,获得48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从本土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甘薯产业,电白区不仅开辟了一条富民兴村务实路径,而且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上,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在确保基本农田和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电白区充分利用冬闲田、季节性缺水田、旱地坡地、撂荒地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尤其是一些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长期得不到耕作成为撂荒地,而利用甘薯耐旱、适应性强的特性,却成为种植甘薯的理想之地,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甘薯可以常年种植,当地村民在春夏秋各季节都有种植习惯,电白区因势利导,积极发展“稻——稻——薯”水旱轮作模式,让土地得到更充分利用。甘薯与不同作物间的套种、轮作耕种模式的推广,也取得农作物相得益彰、土地潜力得到挖掘的乘数效应。电白区多个镇在荔枝林发展林下经济,套中“一点红”“人参薯”等良种甘薯并获得高产,就印证了科学推广应用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具有极大拉动作用。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农业大市,茂名农地资源并不宽裕,人均拥有基本农田面积还不到半亩,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在农田的精细利用和提升单位面积质效上想办法下功夫,走精益农业发展路子,以绣花功夫精耕细作,而不能粗放管理和经营。电白区通过复耕撂荒地和轮作套种等途径,扩大甘薯种植面积6万多亩,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而且向人们传递了保护和善用农地,就是保护城市的今天与未来的理念,有助于凝聚全社会不忘农业基础,让护农惠农成为长效保障性制度的共识。
  发展甘薯产业要着力抓好品种培育,以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提升质效赢得市场,是电白区发展甘薯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针对甘薯种苗大都为自留或农户间互换,容易造成品种退化影响品质的状况,电白区加快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农户甘薯脱毒种苗种植,建成5000亩甘薯高产高效示范片区,培育推广西瓜红、玛莎莉、人参薯,榴莲蜜薯、一点红和广薯系列等优良品种,全区良种率达85%。优良的品种加上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使甘薯种植蓬勃兴起,尤其在可栽插水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优良品种甘薯种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拥有众多优良品种、具有良好市场口碑,是电白甘薯产业的一大优势。生物育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性,面对长周期高风险的挑战,电白农科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科研,使甘薯良种培育开花结果。经过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和农民栉风沐雨辛勤劳作,包括良种甘薯的大批优势农作物和优良品种,生长在茂名这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成为我市农业最丰厚的家底之一。因此,借鉴电白区的创新探索,悉心保护种质资源,培育开发优良品种,应当成为争创本土农业新优势的着力点之一。建设农业强市,种业“芯片”必须强。取得更多种质资源成果,开发赢得市场声誉的优良品种,是电白发展甘薯产业的成功路径,更是茂名农业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