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排坡村精准施策盘活撂荒地
以新质生产力解锁复耕“密码”

修整盐碱地。通讯员易祝琼摄
■记者严志强
通讯员李天李春婵
本报讯近日,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排坡村的一片荒地热闹起来了,机器轰鸣,翻土、犁地,一轮又一轮,看着一垄垄新地,空气里飘扬着新泥的气息,茂名滨海新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排坡村“两委”干部都露出了笑容,曾经撂荒的田地被盘活,即将种下新的农作物。
无人机科学标注
顺利推进“规模化”种植
“多年来,村里的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想耕田也有心无力。”面对大片丢荒的土地,排坡村党支部书记杨桂英曾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荒废已久的田地即将种下新的“希望”,她心里也踏实多了,“广东春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订购的苦瓜苗已经回到排坡村,即将可以安排播种。”
早在今年1月底,广东春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排坡村签订乡村振兴合作协议,承包了排坡村90亩田地,准备种植苦瓜。
实行规模化种植必须平整土地,推掉田埂后如何认领自家土地呢?村民心中纷纷产生顾虑,不太乐意把土地给企业承包。为进一步消除村民心中的担忧,在茂名滨海新区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无人机测绘,精准标注每户的田地份属,在地图上一目了然。
“原来这块地就像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烫手芋头’一下子成了香饽饽!”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杨阿姨介绍道。据悉,杨阿姨家共有6亩地,今年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包给了企业,每年能进账3000元租金。同时,排坡村集体经济每年能获取3万元的固定收益。
说起让撂荒地再度“生金”,杨阿姨对在场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竖起了大拇指。2022年以来,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全村的撂荒地逐一摸查并登记在册,动员村民代表走访入户,宣讲土地流转的好处,了解村民的流转意愿。由此,全村上下达成共识,采取“分并亩”的方式整合发包撂荒地,让企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盐碱地”蝶变“致富地”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句民谚,道出了盐碱地上种粮之难。据了解,排坡村曾经是一片海洋,所以村里的土壤盐碱化严重,种粮产量不高,村民慢慢失去了种田意愿。经过不断探索,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排坡村转变了种植思路——与其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不如选植耐盐耐碱的作物。
去年,排坡村统一修整了80余亩低洼盐碱地,初步尝试种植高产、耐盐耐碱的食用藕品种,待繁育技术稳定后预计每亩产量达2500斤。看着荒地上长出的朵朵荷花,让排坡村有了继续盘活盐碱地的长足信心。同时,排坡村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防灾防涝能力,把农田变“良田”。
如何让撂荒地“活”起来?在滨海新区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排坡村探索了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路子,不只依靠单一的种植业,还采取“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方式推进农文旅融合,增强产业联农带农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土地流转、荒地复耕使排坡村的盐碱地开始热闹起来了,不仅土地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就业。
土地连片流转出去后,排坡村村民拓宽了收入渠道。此外,茂名春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人手对农产品进行种植、采摘,会优先聘请当地村民进行作业。“在村里打工,收入也不低,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杨阿姨在村里找到了工作,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如今,排坡村的发展规划蓝图已具雏形,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立足统筹乡村现有资源,打造观光采摘农家乐,修建古风古色的特色荷塘打卡点,探索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排坡村实现美丽蝶变。
记者了解到,滨海新区将持续聚焦各村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以新质生产力让荒地复耕,再披绿色“新衣”,推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企业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