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新塘村依托“新农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 133%
■记者梁雪玲通讯员陈杨官董天忠
本报讯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是茂名市59个典型村之一。2023年以来,新塘村“两委”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多渠道引才、高标准育才、全方位留才,依托新农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农村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以“招才有道”引“百凤归来”。聚焦产业、政策、氛围三大方面,创新工作机制,做活柔性引才文章,以“柔性引才”助推“刚性发展”:聚焦“产业引”,全链条挖掘和发挥本村特色优势产业资源,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汇聚乡村人才智慧,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建成番石榴、青柚、柠檬等三大种植基地(3880亩)的基础上,致力打造集品牌创建、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于一体的水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吸引各地种植人才26人,运营人才4人,专业人才2人;如新农人彭文明,带头解决水果销路问题,利用平台流量机制,2023年实现番石榴电商“爆单”,收购价从0.5元/斤上涨至1.5元/斤,带动果农增收。优化“政策引”,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农人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及时为“新农人”提供、解读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定期收集新农人政策需求;例如村委会承担起新农人对接政策的载体角色,创造条件推动政策落实到新农人实际所需,梳理上级支持政策32项,集中解决新农人创业的堵点难点和共性问题9个,累计发放创业贷款超过2000万元。营造“氛围引”,创新成立“新农人之家”,凝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责任人,成员规模超120人;“新农人之家”民主推选产生“家长”,“家庭成员”通过定期座谈、团建,实现群商群谋解难题共致富。目前,“新农人之家”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县级示范合作社14家,“新农人”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
以“育才有方”激“施才活水”。坚持以“融合育才”为先手,以“平台育才”为抓手,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坚持“融合育才”,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等各类农民技能培训6次,培训人数230人次;鼓励新农人以身示范,如:新农人彭益金,自投资2350万建立5000㎡的厂房,联合新安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入省农科院广东金颖农业孵化有限公司,打造全省首家村级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成功引入12家企业进驻,带动村民群众就业增收300余人。突出“平台育才”,搭建起青年创业孵化平台、生产托管服务平台及电商物流服务平台三大干事创业平台,引导人才要素向农村基层流动,培育了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土专家”;新塘村的青年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从生产加工到物流仓储、销售推广、电商培训等全流程服务,自成立以来,已扶持成立、发展、壮大21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个;同时,新塘村作为茂名市农业生产托管的“先行者”,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累计培育本村以及邻近村庄农机手80多名、乡土专家40多名、托管员60多名,承担新安镇托管服务面积8.8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每亩农作物实现降本增效达25%;依托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一站式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培育电商达人76人,实现物流降本21%以上。
以“用才有力”求“最大作用”。坚持以用为本、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精确“供需匹配”,围绕的特色产业发展和需求,探索形成“摸排、建库、培育、壮大”渐进式育才标准。坚持“一线流动”。鼓励新农人往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职业经理人一线流动,引导新农人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目前新塘村新农人创办的农业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依托人才力量,新塘村由过去经济薄弱村转变为现在的经济强村,2023新塘村经营性收入21万元,同比增长133%。获评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是化州市第一批美丽宜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