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回乡创业的张先儒从打造生态荔枝林、提升特色餐饮民宿,到新建荔枝加工厂……
甜蜜的事业越干越有信心



张先儒夫妇察看荔枝长势。

张先儒向记者介绍民宿经营情况。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珍珍李颜东
四月的柏桥村,漫山遍野的黄色荔枝花逐渐褪去,一颗颗青涩的荔枝果冒出枝头,预示着一年丰收的到来。“每天都有游客前来‘赏花叹蜜’,目前我们主要进行荔枝开花管理,筹备荔枝上市的前期工作。”名园生态园负责人张先儒告诉记者,去年4月以来,前来柏桥村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春日赏花、夏日尝果,秋冬观树,带来了一波波人流,带旺了经济。
回乡打造柏桥生态荔林
“名园生态园占地面积500亩,园内有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荔枝文化广场等。”张先儒介绍说,这里原来是根子镇政府的林场,种植的大都是荔枝树,少数龙眼树。当时荔枝树里种植的是黑叶、白蜡等这些老品种,树高不好采摘、果差收成也不好,所以处在丢荒的状态。2010年,他看到这种情形,便把这片林场全部承包了下来,打算打造一个以荔枝为主的生态荔枝林,“农文旅”的想法早早在张先儒的心里扎下了根。
张先儒是根子土生土长人,1992年退伍,分配回茂名市人防办,1997年下海创业,最初主要做工业气体方面的生意。2010年,张先儒看到家乡的荔枝因为市场滞销、品质不佳等原因,导致价格低到几毛钱都卖不出去,心里很着急。他心想,发展家乡产业,必须先提升家乡支柱水果——荔枝的质量。于是他毅然放弃做得不错的事业回乡发展,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荔枝产业探索之路。
“荔枝品质提升了,竞争力自然就有了。你看,我们园内的每一棵荔枝树都像一把伞一样,而且树木不高,枝丫四面八方散开,就是为了保证每一颗荔枝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证甜度。这样的好荔枝肯定是不愁卖的。”承包荔枝林后,张先儒把原来差的品种进行矮化、嫁接、造型、间伐等,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管理和改造,终于有了今天的模样。荔枝林收入也从前几年的勉强维持,到如今的不断盈利。
“不是花了一般的心血。”站在园内荔枝树下的张先儒自豪地说,如果仔细看的话,游客会发现每一棵荔枝树都有一个造型,园里1000棵荔枝树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独具一格。
主动配合中国荔枝博览馆建设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筑巢引凤的资本。2018年中国荔枝博览馆选址在这里,看中的就是这里连片优质的荔枝林。为全力支持国家建设,张先儒没有二话,主动让地建设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等场馆。
为了配合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张先儒又对原来种好的荔枝进行移植。张先儒说,方便游客是第一位,汽车停在荔枝树下,不但阴凉,还美化环境,荔红时节更让游客第一时间感受到柏桥荔枝的甜蜜。
如今,名园生态园已经成为柏桥村的一个景点。每年5、6月份是荔枝成熟季节,平均每天游客不少于1万人次,去年以来更是备受关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感受荔枝树的春夏秋冬。此外,生态园还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每年到园研学的中小学生达20万人次。
抓住机遇发展荔枝加工产业
去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荔枝之乡”柏桥村考察调研,他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柏桥的环境越来越漂亮了,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提升,荔枝餐厅、民宿的客流量更是大大增加。”谈起一年来的变化,张先儒笑逐颜开。
“由于名园游客大量增多,我便把游客服务中心的三楼升级改造为民宿,闲时入住率达到70%,荔枝季节更是火爆。入住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对这里的环境表示很满意。”张先儒表示,接下来民宿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他们还将增加荔枝屋之类的建设,打造根子柏桥特色的荔枝民宿。
“我们也特别注重加工业的发展,经过两三年的试验,工艺创新后的荔枝干对比传统工艺的加工产品,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吃起来口感会更好。”张先儒及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荔枝加工产业,去年在生态园旁边新建5000平方米的荔枝加工厂,预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
“荔枝产业前景广阔,目前各级政府对荔枝保鲜、加工很重视,相信未来三年会有更大的突破。”张先儒充满信心地说,接下来他们将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围绕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创新更多丰富的文创产品、住宿餐饮服务等新业态,以荔枝产业振兴带动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