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微工厂”注入致富“大动力”
化州市134个村培育发展服装加工、小家电等乡村微工厂385家

乡村微工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记者梁雪玲通讯员陈杨官董天忠
本报讯近年来,化州市聚焦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两个核心指标,发挥乡贤多、实力强、热爱家乡的优势,全力动员外出乡贤回乡投资办厂,盘活乡贤、土地、土特产“三大资源”发展乡村微工厂,赋能“百千万工程”。该市134个村已引入、培育发展服装加工、小家电等乡村微工厂385家,带动村中群众增收致富。
摸清资源底数,加强项目谋划。发动化州全市23个镇(街道)对各村(社区)土地资源及杰出乡贤从事行业、办企规模、扩产意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形成资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招商;建立镇村资源数据体系,编制镇域村域特色村资源手册,精准开展上门招商,谋划项目开展;镇村两级利用国庆、中秋、年例、元宵节假日期间开展联系乡贤行动,通过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发动乡贤情系桑梓,参与家乡建设。该市合江镇发动乡贤回乡投资1200万元建成董氏婴童有限公司,带动当地38人就业。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筑巢引凤。主动对接拜访乡贤企业,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措施,统筹政策资源支持,调动乡贤回乡投资积极性。落实企业“服务官”制度,市领导定点联系镇村,镇(街道)党委跟进企业落户全过程,全力保障企业落地投产,轻装发展。该市林尘镇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盘活整合闲置资源解决企业用地难题,成功将1家门窗厂从顺德“搬回”家乡,投资1000多万元办厂,累计引进门窗厂、制衣厂和电子厂等15家。
盘活闲置资源,破解要素瓶颈。全面盘活闲置资源,破解企业落地发展难题,吸引乡村微工厂、企业落地。通过利用闲置房屋、场地、旧厂房作为微小企业用地,破解土地、厂房要素瓶颈;依托人口集聚优势,为企业办厂提供用工保障;发挥临近主干线、高速出入口区位优势,方便对接珠三角等地中高端企业,承接产业链供给订单需求。该市南盛街道通过盘活利用闲置房屋、场地、旧厂房作为微小企业用地,破解土地要素瓶颈,招引乡村微工厂、企业20多家,每个村(社区)不少于3家,带动群众就业。如落户南盛街道蒲山村的正弦电子厂,提供工人岗135个,年产值1000万元,创造税利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