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和弦一名家

——忆著名粤剧编剧邓元淼


崔尧
  日前翻阅案头一本《古郡和弦》,这是友人邓元淼先生诗词集。先生已故几年,读其著作,不禁引起对他的追忆。先生一生传奇,一生感人,从编写粤剧曲艺到从政为民,都发出耀人亮光。笔者跟先生学过编写戏曲,故对此道作些简述,以谢友人,以飨续者。
  先生少时便受粤剧氛围感染。他的大哥们常邀友在家搞粤曲弹唱娱乐,先生成了“旁听生”,他有时也动手弄弄打击乐,而且能慢慢跟着唱腔节奏打,这让大哥们觉得“孺子可教也”。把这“旁听生”吸收为“正规生”,对其传授知识,教导要领,让他在练好打击乐基础上,也学管弦乐。先生很有悟性,又爱好粤曲,故一经点拨,即会操作,晚上放学在家自觉苦练,很快便学会了打击乐和一些管弦乐,而且也会唱普通粤曲,这为他日后编写粤剧打下了技术性基础。
  解放前夕,先生读初中便参加了一些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解放之初,教师奇缺,初中毕业的他,被安排到茂名县泗水乡洪尤小学当教师。那时教师经常做宣传工作,他觉得老是拿个广播筒喊太乏味,便把有关内容写成粤曲唱,还用口技配上打击乐、管弦乐伴奏。这耳目一新的宣传形式,大受群众欢迎。接着,他又把一些青年男女组织成一个宣传队,教大家唱粤曲,还教大家用竹子制作箫笛,用椰壳制作二胡,教大家吹打弹唱。这时他组织的宣传队搞得十分活跃,在乡里非常响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本地开始搞农业合作化,为了宣传农业合作化中的好人好事,先生编写了个小粤剧《贫农组长》,歌颂一心为社的老贫农。由于他精心编写,匠心导演,耐心辅导,在会演时该节目从乡演到县,从地区演到省城,可谓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因先生能编能导,被调到县文化馆,当辅导全县文艺活动的干部。先生在县文化馆工作时,积极编写印发粤曲宣传资料,积极培训文艺宣传骨干,让高州的农村俱乐部一时间象雨后春笋般涌现。
  1958年茂名建市,高州信宜并为一县,1961年高州信宜又分为两县。分县时,信宜要求要剧团,高州县委宣传部长汪川说留下何世光、邓元淼即可。接着,高州县由何、邓二人向全县招收条件合适的青少年,进行正规培训,组建高州青年粤剧团。先生任剧团副团长,除了管理业务,还当教练,而且教吹打弹唱诸行当。他夜以继日,逐人逐件教演奏,逐字逐句教唱曲。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耕耘结硕果,不到两年时间,教出了掌板师傅,教出了担纲乐手,教出了男女主角。可以排演长剧了,先生根据全团是青春组合,翻跳见长,移植整理了大型古装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行排练。结果一炮打响,精彩亮相,不但在本地演出场场爆棚,就是在广州,也从郊区小舞台演进市内大剧院。高州青年粤剧团从始响名。这时,全团上下在议论:“我们的成长离不开邓团长的汗水和心血啊!”
  高州青年粤剧团胜任演出长剧后,先生更忙碌了。他马不停蹄地改编、移植了《杨门女将》《逼上梁山》等古装名剧,更积极配合形势教育,领衔创作了《鉴江泪》《金凤银凰》《宴斗》等现代粤剧。此时,广东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独幕粤剧集《模范人家》、大型现代粤剧《红色女队长》(又名《南岭红梅》)。
  他为了写好高州劳模邓秀球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事迹,带《南岭红梅》剧本到省剧协修改,常在极度疲劳时用冷水洗头醒神,继续作战。结果劳累过度而病倒,长时间休克。高州县和省剧协领导对他十分关心,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治疗,一周后勉强能工作,他又进行修改剧本。付出的心血结成晶莹宝玉,《南岭红梅》参加全省专业戏剧会演获得一等奖。被选为代表参加中南区会演节目。(后因文化大革命这次会演不举行)先生也因此在省戏剧界名声大震。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首当其冲被认定是封资修代表人物,和县里文化宣传界几位领导,穿着古装戏服游街示众,多次接受批斗。先生想:辛辛苦苦为群众写戏错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曾有不再编曲戏之念。
  不久,中央提出“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湛江地委认为高州县泗水公社是大寨式公社,要大力宣传。笔者根据一劳模队长的先进事迹写了个小戏,县认为有修改价值。先生虽尚在靠边站,却向领导提出下乡三同修改此戏。这时有好心人对他说前事可鉴。先生却说劳动模范不怕吃大亏,我受点委屈算什么?后来笔者跟他到该队长家里三同,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改戏。先生身体不好,但写起戏来便不知疲倦,常为推敲一句唱词而深夜不睡。我赞他有精益求精精神,他说:“戏曲的唱词很重要,如李玉和有句唱词‘山河破碎我心肝碎,日月不圆我家难圆’,后半句改为‘人民受难我怒火燃’就大不同了。”我听了很受启发,平时先生还教我如何选材立意,如何搭架造框,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设置悬念,让我略懂小戏的写法。我还在农村工作时,每逢出城,他都叫我到他家吃饭,从中了解我近段写戏情况,可见他在培养后辈用心何等良苦。
  先生编写的粤剧,涉及长短,涵盖古今,不但是粤西地区权威,而且在省也很有名气。学历为初中毕业的他,在创作、改编、移植等都极有才华,成绩显著,令人叹服。1974年至1976年,他被省委宣传部借调到广州,参与全省粤剧重点剧目《珠江春潮》的创作。他与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门,省粤剧编剧主笔莫汝诚,广西粤剧名旦潘楚华等素有深交,这些名家到高州工作或演出时,必是先生的座上客,先生在粤剧行内的身份地位可见一斑。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湛江支会、茂名支会副主席。
  先生不但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在后期,组织安排他出任高州市政协主席,他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在良好的口碑中离岗离休。
  一代杰出粤剧编剧家邓元淼先生驾鹤西去了,但他的作品尚在,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