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勤廉高范 为民奉献明师

——深切追念黄春藻同志


邓维龙
  无情疫病折贤师,寸断肝肠痛别离。百果摇头惊噩耗,千山披绿寄哀思。一生勤政谋民祉,两袖清风拂党旗。泪水化为甘雨露,油城大地现新姿。
  茂名市原市长黄春藻同志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常浮现在我的心中,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勤廉务实、尽责奉献的品质和精神,让我们经久难忘。

  一、勤奋好学,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
  黄春藻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服务于高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县委、县政府的干部经常说,黄春藻同志是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最勤奋、最忙碌的人。他经常提前上班,延迟下班。节假日也照样工作。如果没出差,晚上11点前,他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着的。他利用清静的夜晚或处理文稿,或读书看报以充实提高自己。
  黄春藻同志有边走路边思考问题的习惯。经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常常是直奔主题,切合实际和可操作的。县委办公室一位老主任说过,实行“市管县”体制之前,湛江地区召开全区大型会议常常要求各县提供的会议材料,事先提交会议秘书处初审。有一次,秘书处审高州县的稿子时提出修改意见,黄春藻同志随即送上另一份“备胎”稿,秘书处的秀才阅后兴奋地说:“好!这份更契合会议主题,就用这份。”

  二、实事求是,为民谋福,努力使山区县旧貌换新颜
  高州是我省51个山区县之一,曾一度是穷困县。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春藻同志先后担任高州县的县长、县委书记。改革开放后,高州县的粮食单产、总产创出历史新高,农民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肚饱荷包瘪”。如何解题换貌?黄春藻考虑到,高州与珠三角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盲目去经商、办工业,而应该从高州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山区资源,改革单一种粮的模式,搞农业综合开发,走“高产”、“高质”、“高效”的“大农业”之路。为此,高州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种果为主而富民的几个重要环节,使高州成了真正的果乡。
  (一)精选和落实优质种苗。黄春藻同志在农村和农业部门工作多年,深知“好种”开“好花”结“好果”。基于此,县里及时向各地发出推荐种养优质品种的信息。很快,佳音就从四面八方传回来。其中一则短讯说:分界的储良村有棵树龄很老的龙眼,果大、肉厚、味香甜、核小,18颗龙眼果就重达一斤。黄春藻同志对此“佳音”颇感兴趣,即刻调车并约上刚从分界书记任上调任县农委主任的老江同志前往分界调研。在分界,看到那株龙眼树高大挺拔,粗壮的树干向四周舒展,枝干树皮较粗糙,树冠呈半圆形开张,枝条节间较短,分枝多,叶茂盛,一两年生的枝条上皮孔较密集,形状较圆而粗糙,小叶6至8片中等大,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背叶脉明显,叶片深绿色,叶面平滑,有光泽。经深入研究,判定这是非常珍贵的优质龙眼母树!于是拍板由县财政拨款20万元包下此龙眼母树(即储良龙眼),交给县农委组织果树科技人员以无性繁殖方式育苗在全县推广种植。与此同时,对荔枝、香蕉、三华李、黄榄等果树的优良种苗,也在抓紧选定、培育和推广。
  (二)普及科学管理知识,抓好典型示范。黄春藻同志要求农业和科技部门抓紧普及科学种植和管理的知识。一是举办各种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基层科技人员和骨干果农按品种、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二是利用三级有线广播网,举办种果科技知识讲座,印发有关辅导材料,并组织相关农科人员深入镇村巡查、指导。在巡查中,及时发现好园好户,培养典型并示范推广。长坡旺利谭朗塘村的梁世勤领着儿子、儿媳等在自家的屋背山垦荒种香蕉。此山尽是贫瘠的“黄泥骨”,但他们不怕苦不畏难,挖成三条绕山梯带,每梯带挖穴200个,加入家杂肥、塘泥等,种下香蕉600株。黄春藻同志多次和农业科技人员前往旺利谭朗塘村面对面地指导梁世勤科学种植和管理。由于梁世勤的精心管理,使“山蕉”长得比“田蕉”还要好,获得亩产4000斤的好成绩。黄春藻同志称赞梁世勤既获得增产,又节约了耕地,“成功地开拓了香蕉上山的先河,功德无量!”县“三级干部会议”组织实地参观、大力推广了梁世勤的典型经验,随后香蕉即在高州山区加速发展。不几年,高州县的东部荔枝、西部龙眼、中部香蕉、北边三华李杂果等基地迅速建成,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产生了很好的规模效应。
  (三)重视流通对生产的拉动作用,生产流通一起抓。对于这个问题,高州县有过历史教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春,部分地方发动群众广种西红柿大获丰收,但由于销售没跟上,致使大批西红柿霉烂在田里,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吸取此事的教训,黄春藻同志认真深入探索生产流通一起抓的路子。首先,在县委、县政府每年初召开的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明确向各地、各级干部提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任务及措施。县领导先后多次带领有关部门干部赴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南京等地调查北运果菜销售市场行情,听取销售部门和消费者对高州果菜的意见,进行市场预测。同时,还先后与黎湛、京广铁路沿线的局、站商议解决运销果菜的车皮和货台等问题。第二,积极改革流通体制。主要是突破过去果菜产品由国营商业和集体的供销部门经营的局面,在充分发挥商业、供销部门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多成分的流通体制,鼓励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做到“四轮齐转”,全面驱动,打破僵化的旧体制,支持农民积极进入流通领域。很快,高州县便形成了一支四万之众的农民销售大军,使全县的大批果品、北运菜销售畅旺。第三,努力改善农产品的营销环境。为吸引客商来高州采购果菜产品,县政府每年召开的农产品销售表彰大会,县内外客商无区别一齐评奖,县政府还专门印发《关于保护外地客商合法权益的布告》,并多次组织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查处、立即整改。

  三、致力于建设勤廉、务实、为民的人民政府
  1991年3月26日,黄春藻同志首次在茂名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年内为市民办13件实事的庄严承诺。这些实事,涵盖了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电力建设、铁路配套建设、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菜篮子”工程建设、造林绿化和教育事业等。明列实事,成为具体项目,有利于人大代表监督考核政府的工作,有利于建设勤廉务实的人民政府。黄春藻同志任茂名市市长后,一如既往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市域的造林种果,绿化荒山。茂名市于1990年比省的要求提前两年实现“绿化达标”,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扬;因此,黄春藻同志获得晋升一级工资的省级奖励。1992年,市属下的高州、信宜、化州、电白4县均进入了水果百强县的行列。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命名茂名市为全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199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颁给黄春藻一枚“全国绿化奖章”。1998年召开的广东省第九次山区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和推广了高州发展“三高”农业的经验,其时高州水果面积达到170多万亩,其中荔枝70多万亩、龙眼60多万亩、香蕉20多万亩,其他杂果近20万亩。
  茂名市扩大对外开放后,急需规划和完善口岸配套建设。黄春藻同志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解资金困难,建好茂名口岸,作为扩大茂名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黄春藻同志多次往返广州,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使口岸建设迅速全面开展。1993年夏,茂名口岸全部按国家口岸建设标准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被定为国家一类口岸向世界开放。黄春藻同志深知,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交通、物流瓶颈的突破,其带来的往往是产业的飞跃与经济的崛起。因此,在他任市长期间,除了大力支持“三茂”铁路、水东港、茂名“高水”一级公路建设外,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力支持茂名石化引进25万吨级海上原油接卸系统和建设港口、管线油库区等重大项目,一举建成效率高、成本低的原油与成品油输送大动脉,使茂名一跃成为我国首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四、奉献余热,尽瘁为民
  黄春藻同志退休后,坚持“牢记宗旨,发挥余热”的八字方针,以做义工的方式,参加社会团体继续为人民服务。退休三十年来,他依然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忙个不停。老友问他,退下来了还这么忙吗?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退休了,也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和群众做点事。
  黄春藻同志请缨于1999年至2005年担任市水果学会的会长。他重视发挥学会智囊的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使茂名水果产业从大变强。2007年至2012年,黄春藻同志担任市扶贫促进会会长。他钟情于扶贫慈善事业,决心将扶贫慈善事业作为古稀之年后最灿烂的一页。他满腔热情地领着扶促会的班子成员,奔走于各方筹集善款,不辞辛劳来往于有关单位办理手续;和扶促会“一班人”认真研究和确立社团宗旨,建立并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并践行社团运作规则;他亲自向市委、市政府主职领导汇报,争取党委、政府为社团的发展定向把舵,夯实基础;积极主动争取民政、财政、教育、农业等业务部门指导、支持,从而使基金的筹集得以较快的增加。他任期内筹集到的善款从2007年的100.5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982万元(含物业),5年增长了3800多万元。黄春藻同志不但千方百计配合筹集基金,还不辞辛苦抓好物业管理,亲力亲为做好扶贫慈善金发放,将社团爱心送到每一个扶助对象的手上。他努力使市扶贫基金成为茂名地区最为出色的社团基金,被捐赠资金大户江可伯先生称之为“全世界管理得最好的基金”。

  五、清正廉明,百分之百的“操正步”
  黄春藻同志是对党忠诚,对群众对下属予以热情关怀帮助的好干部、好领导。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凡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会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他在高州、在茂名一直保持着公道正派、艰苦朴素的作风,为人表率,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和别人的一点便宜。朋友告诉我,黄春藻同志为保持清正廉洁,曾想了许多点子,简单而形象地说就是令人难忘的两句话:一是百分之百的“操正步”,打醒精神一尘不染;二是人我分开,内外有别。黄春藻同志明确要求,凡办涉及公权的事务只能到办公室来,并且只带必须的文字资料和证件,其它不准带;他本人及家属不接受因办理涉及公权事务的家访和私人宴请。这是绝对的“操正步”了。他家长期使用的都是几张土里土气的藤沙发。
  黄春藻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党性原则强,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茂名的改革、开放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廉洁奉公,光明磊落,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
  我1971年参加工作后,长时间在黄春藻同志的指导、领导下工作。尽管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被组织先后安排主持茂名、湛江、珠海三市的市委工作,后调任省人大常委会及省总工会,但他在为人立德、从政处事等方方面面都是我的明师高范,因此时时以他对照检查自己,努力把顶层设计与底层思维结合起来,尽量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作者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省总工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