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建设诗画宜居电城

聚焦“百千万工程”打造绿韵和美小镇


坐落在山兜村的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

本报记者严志强通讯员李春婵
  晨曦微露,莹霞满天,果树林中村舍点缀,坡地上竹林葱茂,呈现出一幅绿韵和美滨海乡村油画。这是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山兜村推进绿美提升后呈现的实景图。
  近年来,滨海新区群策群力,激发绿美茂名生态建设澎湃动能,将绿美生态建设与实施“百千万工程”相结合,让电城镇进一步绿起来、美起来。

  突出规划引领,绘就绿美小镇“蓝图”
  按照“系统谋划、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滨海新区发挥“多规合一”优势,积极构建森林小镇建设的布局规划,注重从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优化等长远视野谋划电城镇的布局和发展,明确镇村用地布局、建设安排和风貌管控等安排,合理规划“一心、两带、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立足各个村庄的自然禀赋和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与优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游、宜养”的美丽家园。
  2017年,电城镇成立森林城镇建设工作小组,因地制宜编制了《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森林小镇建设规划(2017—2021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村民为主体,以整治人居环境为目标,带领电城镇群众全力做好生态环境整治,迈出森林城镇建设的坚实步伐。
  去年,电城镇被评为“广东省森林城镇”。该镇拥有山兜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茂名市十大美丽旅游乡村)、南海仔村(绿化美化乡村)、前岚村(绿化美化乡村)和河望村(省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4个绿化美化乡村。

  推进生态保护,激活绿美生态“密码”
  走进电城镇山兜村居民的庭院,只见繁花似锦、青菜满园、绿藤盈墙,整个院落都充满了花香与诗意。
  “过去,这样的场景是难以想象的,尽管作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山兜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生态建设一度乏力。如今,随着绿色生态管理机制的完善,山兜村不断扮靓增绿,呈现出一片‘海韵绿乡’新风情。”山兜村书记黄金兴说道。
  滨海新区通过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科学搭配种植多类树种,持续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营造更多样的森林景观、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滨海新区的组织下,电城镇持续植树添绿,不断刷新森林覆盖率,缩小未绿化裸地,强化森林防火预警,防控有害生物入侵,让“一时绿”变“长久绿”。
  锚定“森林小镇”创建目标,滨海新区常态化开展创卫集中行动日,组织镇、村干部走上街头,深入群众开展保洁和环境整治工作,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凝聚全镇创卫合力,积极推进镇村风貌整治,深入开展“四旁”绿植活动,通过留白增绿、拆围补绿、见缝插绿等方式,让绿色成为镇村发展的主色调。同时,倡导文明新风,在群众心中播绿,鼓励群众参与“美丽庭院”创建,以家庭“小绿”连点成面造就村庄“美绿”。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沐浴在春日暖阳下,踱步在庄山森林公园里,只见出来散步闲聊的居民群众越来越多,寂静的公园逐渐热闹起来。
  此般热闹的景致不只出现在庄山森林公园。近年来,滨海新区聚焦营造游憩娱乐场所、修缮历史文化建筑、规划生态旅游路线,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空间建设落地见效。
  滨海新区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积极完善庄山森林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开展对电城冼太故里景区和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配套建设及保护,目前,电城镇建有庄山森林公园、冼太夫人故里景区、凤凰山庄等3处生态旅游场所,接待餐桌、接待床位、公共厕所、休憩园凳、导览指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极大提高了绿地服务水平。
  青山绵延,河水清冽,良好的“底子”让电城镇打造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路线由“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神电卫古城遗迹——罗城井——洗太大人故里景区——庄山森林公园——莲头岭森林公园——沙尾银滩这条旅游路线将电城镇历史文化遗址与生态文明景区串联了起来。据了解,电城镇每年生态旅游接待游客人次达17万人次。
  接下来,茂名滨海新区将在资金、宣传、转化、监管上持续用力,下足“绿”功夫,做好“绿”文章,提升镇村自然风貌,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巩固“森林城镇”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