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学证考·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释疑之四
高凉郡始置地及相关问题释解

何火权
关于高凉郡,史料记述比较多,我市不少研究专家对高凉郡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撰写的论文洋洋数千字或上万言。我本来也想把高凉郡的设置沿革变迁及来历等都一一列举,但现在是探究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相关问题,篇幅所限同时也难以一一详述。因此,只想大致讲清高凉郡的来历及变化,如高凉郡设于何时何地、变迁沿革等作为重点,也因为对某些问题还存在不同说法,很有必要进行释疑解惑。
高凉郡设于何时?始置时的郡治又在哪里?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分合浦郡高凉县置。据《晋书·地理志·卷十五》载:“高凉郡,吴置。统县三,户二千。安宁、高凉、思平。”《晋书》同卷中又有“桓帝分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郡”的记述。《高州府志》对此也有记载,如明万历《高州府志》在沿革中记载,“高州古粤地,秦为南海郡,汉为合浦郡之高凉县,桓帝置高兴郡,灵帝改为高凉,吴因之。”清乾隆《高州府志》也有记载“东汉桓帝建和元年置高兴郡,灵帝改为高凉郡。”但因为《后汉书》地理志并无“高凉郡”“高兴郡”的记述,后来论者一般都依据《晋书》和《宋书》的记载来确定,认为高凉郡由三国吴孙权置。《宋书》卷三十八在“广州刺史”下有关高凉郡的记述,“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郡。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这里清楚写明“治思平县”,据民国《茂名县志稿》分析,“考思平县在阳江之北,恩平县北二十里(地理志今释)”,并考证“汉建安二十三年”应为“建安二十五年”。1989年版《辞海》这样记载:“高凉,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分合浦郡置。治恩平(今恩平北)。”
高凉郡的设置是吴孙权分合浦郡高凉县而设,始置郡治在今恩平县北20里。但也有论者对此持不同观点。如利用《高州府志》中有关“高凉山”的记述有“高凉郡名本此”来说明郡置于高凉山下;也有论者利用《旧唐书》有关“良德县”的记述,把高凉郡的设置放在“良德坡”;当然还有其它论说,如有人说高凉郡治在高州高凉山下的鉴江和曹江交汇带附近。
关于“高凉山”下置高凉县,之前在谈论高凉县时已有分析说明,高凉县的设置与高凉山无关,高凉郡的得名,不是因山,而是气候,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山环高而稍凉,故以名郡”;道光版《广东通志》对高凉的来历也有记载,“谨案高凉或作高梁,一曰地高,气候较他郡独凉;一曰其地山岗如梁,故名高凉。”查历代《高州府志》,明万历版,清康熙版关于“高凉山”的记载分别为“四十里曰高凉山,群峰高耸,盛暑如秋”(万历版)。“四十里曰高凉山,在旧电白县,本名高梁,以群峰高耸,盛暑如秋,故名”(康熙版)。到了乾隆版,内容丰富了,除了“高凉山,在县北五十里,高百余丈,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因名,高凉郡名本此”,比之前版本多了“高凉郡名本此”外,还引用了汉末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的历史事件,并说,“博与其属亡于高凉,吕岱为刺史,博既请降,岱以博为高凉都尉,于是置郡。”道光版、嘉庆版到光绪版的记录,更加详细,还加入了山上的高凉庵及有关冼夫人的事迹等。这里要重点分析的是有关钱博请降的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记述高凉山时有“博与其属亡于高凉,盖即此山云”,钱博带一队人马逃跑到高凉地区,并不是到高凉山,虽然不能确定钱博有多少人马,但作为能拒统兵2万的交州刺史步骘在高要峡,虽失败逃亡,也会有上千人,至少也有数百或一百几十人吧。哪能在一座小小的高凉山上生活多年,生活用水何来,所需粮食物资又从何而来?说钱博逃到高凉山是欠缺根据的。实际上是钱博自建安十六年逃亡到高凉地区,到建安二十五年,吕岱为交州刺史时,钱博向吕岱请降。据《三国志·吴书·吕岱传》记载“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州,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延康元年同时也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高凉西部都尉”与《高州府志》的“高凉都尉”虽然只缺少“西部”二字,但含义却千差万别。“高凉都尉”是指高凉郡,而“高凉西部都尉”指的是高凉郡西部的“高兴郡”都尉。据民国《茂名县志稿》在“历代沿革”中分析,正是《吕岱传》的这条记载,得以证实高凉县在“阳江之北”,高凉郡之西为高兴郡,“吴志以博为高凉西郡都尉,当是高兴郡之都尉无疑。”并分析指出“阮通志因南越志钱博为高凉西部都尉于是置郡等词,遂指为吴之高凉郡,亦属谬解。”可见,有些论者引《高州府志》有关“高凉山”相关记载,说明在高凉山下置郡,同样是没有根据的。
另据《旧唐书》有关良德县的记载,也被一些论者津津乐道,千方百计求证吴孙权置的高凉郡治设在良德。查《旧唐书》的“卷二十一·地理四·岭南道”中有相关记载,“高州,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县。”“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不说在三国吴孙权置高凉郡时,当时的良德还没有县的建置,根本不可能是吴置的高凉郡治。就以“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来说,也没有可能。都说吴孙权分合浦郡高凉县立高凉郡,怎么可能到属于“合浦县”的良德置高凉郡呢?当然,可以怀疑《旧唐书》这里写的“合浦县”有误,不可能隔着徐闻、临允两县,在高凉县地中有合浦县的一块飞地。《旧唐书》错漏的地方不少,民国《茂名县志稿》编者也说,“《旧唐书》为后晋刘昫所撰,舛谬实多”。我在翻阅《旧唐书》时,不经意间也发现两处错误,如该书“地理四·岭南道”的“横州下”,“从化,汉高凉县地,属合浦郡。乐山,汉高凉县地,隋置乐山县”。在粤西的高凉县,怎么会有一块飞地在今广西南宁的横州呢?经查今横州市沿革,原来在汉代横州有属于“合浦县”的地方,因此,这是把合浦县错写成高凉县了。《旧唐书》把良德写成是“汉合浦县地”,就不符合“吴孙权分合浦郡高凉县置高凉郡”的条件,因此,吴置的高凉郡治不在良德,而是在思平(今恩平北)。那么,《旧唐书》中的“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如何理解更贴近实际呢?有论者分析说,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有错的,“吴置高凉郡”应为“吴属高凉郡”,即三国吴时良德地属高凉郡,宋、齐都没有改变,到南朝梁代改属。《隋书》“卷二十六·地理·永熙郡梁置泷州”记载“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良德在陈时叫务德县,隋改为良德县,属泷州,后属永熙郡,到了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州州治从西平(今阳江西)移治良德之后,良德才归高州所辖。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