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白霞洞“冯家村”


崔伟栋
  (一)因冼夫人之功,外来冯氏成为岭南豪门望族
  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本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公元407年,时为后燕中卫将军的冯跋推翻后燕主慕容熙的统治,立高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北燕。公元409年,高云为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朝阳),即文成帝,境土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一带。公元430年,冯跋病死,其弟冯弘继位。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灭,昭成帝冯弘逃奔高丽国以求庇护,命其子冯业率三百族人浮海归宋(见《魏书·冯跋》)。冯业合族三百人口乘船南渡,在广州新会定居下来。自冯业至孙冯融,历事宋、齐、梁,三世为守牧。冯氏因不是本土人,又不知恤民与惠,故而民不拥戴,政令不行,只能勉为支撑。冯融为梁罗州(州治今广东化州)刺史,儿子冯宝时为梁高凉郡(郡治今广东阳江)太守,娶高凉俚族首领冼氏为妻。冼夫人常常告诫约束本宗族人遵纪守法,不能有所特殊。冼夫人还常与冯宝一起参议裁决案件,首领中若有犯法者,就是至亲族人也决不法外留情,自此政令有序,再也没有人敢违法乱纪。
  在梁、陈、隋各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冼夫人主动请命于朝,在朱崖(今海南岛)置州,使废置达600年之久的海南岛重归朝廷统治;先后平定李迁仕、欧阳纥、王仲宣等叛乱;在晚年又打破重重阻力,向朝廷揭发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横暴、鱼肉百姓的罪行,终于推倒赵讷。冼夫人一生致力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反对分裂和贪暴,保持了岭南的长期稳定,促进了岭南各民族的融洽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陈朝册封为“石龙太夫人”,隋朝册封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被岭南民众奉为“圣母”。因冼夫人之功勋,早逝的丈夫冯宝被隋朝廷追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儿子冯仆被陈朝廷先后授为阳春郡(郡治今广东阳春)太守、石龙郡(郡治今广东化州)太守,逝世后隋朝廷追封为崖州(今海南岛)总管、平原郡公。长孙冯魂被隋朝廷封为仪同三司,次孙冯暄被隋朝廷封为罗州(州治今广东化州)刺史,三孙冯盎被隋朝廷封为高州(州治今广东阳江)刺史。可谓合门显贵,岭南无匹(见《隋书·谯国夫人》)。
  (二)冯盎择居霞洞,冯冼氏数代在此繁衍生息
  冯盎是冼夫人、冯宝之孙,冯仆第三子。《旧唐书》、《新唐书》都有冯盎的传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冼夫人命冯盎领军征讨番禺叛酋王仲宣。冯盎破陈佛智,进军南海,围歼王仲宣叛军,隋授冯盎为高州刺史。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潮、成等五州獠人叛反,冯盎起军讨平,因功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隋亡后,冯盎先后起军平定广州高法澄、新州冼宝彻之乱。有人劝冯盎乘机自立南越王,冯盎断然拒绝。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冯盎率岭南民众归唐,唐授冯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吴国公,随后徙封越国公、耿国公。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冯盎逝世,赠左骑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冼夫人生前反复教诲子孙后人:“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见《隋书•谯国夫人》)。”冯盎发扬光大祖母冼夫人“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精神,终生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隋末天下大乱,冯盎已拥有五岭二十余州,势力足可与当年的南粤王赵佗相匹敌,但他始终牢记祖母冼夫人的教诲,始终以国家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为重,抛弃一切私心,没有割据称王,成为继冼夫人之后又一“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的光辉典范:“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见《旧唐书•冯盎传》)。”
  《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后来的文献记载更为具体。如《大清一统志》载:“冯家村在电白县界,冯盎即此界人也。”清乾隆《高州府志》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清道光《电白县志》载:“越国公(冯盎)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洞堡,即旧良德地。”
  “下博乡霞洞堡”在唐代属良德县境。清《电白县志》载:“良德县故址在下博乡一都,离今县城西七十里。旧相志(即电白知县相斗南编《电白县志》)里图云:'霞洞、木院、亭子、那夏、三桥、谭乍、那井、茶山、谭白,自县西下博乡一都五十里至七十里地,梁、陈、隋、唐俱属良德县。”“霞洞、木院、亭子、那夏、三桥、谭乍、那井、茶山、谭白,自县西下博乡一都五十里至七十里地”,在梁、陈、隋、唐时属良德县境,在清代时属电白县境,也就是今电白的霞洞镇、林头镇、羊角镇境。这个“下博乡霞洞堡”便在今之电白霞洞镇西村、大村、马路头、旧圩一带,亦即著名的“冯家村遗址”所在地。
  史料记载冼夫人、冯宝的后代子孙择居电白霞洞,是从冯盎开始。从此,冼夫人、冯宝的第四代孙冯智戴、冯智戣、冯智玳、冯智彧、冯智式、冯智玑,第五代孙冯子猷(冯子游)、冯君衡,第六代孙冯梧、冯元琎(高元琎)、冯元珪(高元珪)、冯元一(高力士)等都在此繁衍生息。
  冯智戴是冯盎之子。冯盎有三十个儿子,冯智戴最为著名。冯智戴起初率领精锐军马随父冯盎宿卫洛阳。隋炀帝死,天下大乱,冯智戴逃归岭南,辅助父亲保境安民。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冯智戴随父归唐,授恩州刺史、卫尉少卿等职。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唐太宗陪太上皇李渊置国宴未央宫。李渊请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让冯智戴即席咏诗。李渊高兴异常,抚掌大笑:“胡越一家,古未有也。”冯智戴累迁左武卫将军,逝世后赠洪州都督(见《旧唐书》、《新唐书》、《高力士墓志铭》)。
  冯智戣是冯盎之子,随父归唐,授高州刺史(见《高力士墓志铭》、《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
  冯智玳是冯盎之子,随父归唐,授潘州刺史(见《高力士墓志铭》、《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
  冯智彧是冯盎之子,随父归唐,授东合州刺史(见《旧唐书》、《新唐书》)。
  冯智式是冯盎之子,唐贞观中,授恩州刺史(见道光《阳江县志》)。
  冯智玑是冯盎之子,官至高州刺史(见光绪《高州府志》)。
  冯子猷(冯子游)是冯智戴之子,唐授潘州刺史,开国公(见电白霞洞出土“冼夫人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墓志铭”)。
  冯君衡是冯智玳之子,妻越国夫人麦氏,唐授潘州刺史。冯君衡因受别案牵连而“家遂藉没”,逝世后追赠广州大都督(见《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高力士墓志铭》)。
  冯梧是冯子猷之子(见信宜县六谢《冯氏族谱》、高州旧城村《冯氏族谱》、电白霞洞出土“冼夫人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墓志铭”)。
  冯元琎(高元琎)是冯君衡长子,唐授左卫中侯(见《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高元珪墓志铭》)。
  冯元珪(高元珪)是冯君衡次子,唐授左领军卫郎将(检校左威卫将军)、明威将军。逝世后,赠使持节陈留郡诸军事、陈留郡太守、上柱国(见《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高元珪墓志铭》)。
  冯元一(高力士)是冯君衡三子。冯君衡因受别案牵连而“家遂藉没”,冯元一不足十岁,阉入宫中,取名力士,内官高延福收养为子,随高姓。因功由朝散大夫、内给事进至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高力士去世后,赠封扬州大都督。(见《旧唐书》、《新唐书》、《赠潘州刺史冯君墓铭》、《高力士墓志铭》)。
  (三)“冯家村”飞进飞出的金凤凰,见证隋唐时期冯冼家族的辉煌历史
  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七年,在电白霞洞镇先后抢救发掘冼夫人、冯宝第四代孙媳许夫人墓和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这两座墓位于狮子岭南麓,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后,坐北向南,庙、墓和“冯家村”同一中轴线。
  冼夫人、冯宝第四代孙媳许夫人墓出土《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一通,记之曰:“顺政郡君许夫人者,中书令之子,内史侍郎之孙。官历二朝,家传万石,扬眉俯睫,早识人情。观雪听琴,见推神悟。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墓志铭所记许夫人就是唐中书令许敬宗女儿、隋内史侍郎许善心孙女儿。《旧唐书·许敬宗传》载:“中书令岑文本卒于行所,令敬宗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高宗嗣位,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敬宗嫁女与蛮酋冯盎之子,多纳金宝,为有司所劾,左授郑州刺史。”《旧唐书·许敬宗传》只记许敬宗女儿嫁给冯盎之子。冯盎有三十个儿子,我们根据《高力士墓志铭》所载冯盎子冯智玳随父归唐,授潘州刺史,因而许敬宗之女应是冯智玳妻。
  冼夫人、冯宝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墓志铭载:“祖智戴,左骁骑大将军,父子游,光禄大夫,本州刺史、封口口郡开国公。”据此我们知道墓主人是冯智戴之孙,冯子猷(冯子游)之子。又根据信宜六谢《冯氏族谱》记冯子猷为冯智戴儿子,冯盎的孙子,生子冯梧。高州旧城村《冯氏族谱》记“一世讳业……八世讳梧,任长史”。即可初定该墓主人是冼夫人、冯宝第六代孙冯梧。
  《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碑,出土于河南偃师市。《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曰:“王讳玮,字彦英。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自唐有天下,于今百龄。神武历昌,业崇五帝。我王神尧之曾孙,太宗之孙,高宗之犹子,睿宗之兄,今上之伯,吴国大王之第三子也……神龙二年,追封朗陵郡王礼也。妃长乐冯氏,唐故大将军耿国公盎之曾孙。有贤明之德,有婉淑之容。行合母师,礼成归道。”墓主人朗陵郡王李玮,是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第三个儿子。诸皇子中,李恪深得唐太宗喜爱。唐太宗曾有立其为太子的打算,遂引起太子母党的强烈仇视,太子李治舅父丞相长孙无忌设谋陷害李恪。李玮便因李恪获谋反罪而牵连,被流放岭表。李玮早卒,唐中宗时被追封朗陵王。李玮妻冯氏是冯盎曾孙女,即冼夫人、冯宝第六代孙女。
  我们从冯冼家族的婚姻史中,也可知道“冯家村”昔日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直到公元693年,冯君衡被诬谋反,武则天派遣李千里率军讨伐,冯君衡被杀,葬于电白境内。因这次事件,以致冯冼家族成员死的死,逃的逃,从此“冯家村”逐渐消失。
  (四)烟雨濛濛南越地,冯冼家族缘何独钟霞洞坡
  宋《太平寰宇记》载:“浮山,其山高七百尺,尧时洪水泛溢,此山独浮,人居山上,得免沈垫,人呼为浮山。”清光绪《电白县志》载:“(浮山)上有湖,一名湖山。湖广四丈,深不可测。传有双巨魚潜其下,遇旱祷雨,以木石投之,雷雨立至。县得名以此。”
  尧时洪水泛滥成灾,唯独浮山浮上水面,百姓逃上浮山,避过水灾大劫。浮山竟然有如此伟大的传说。无独有偶,浮山还有传奇,说山上有湖泊,神鱼潜伏湖底,旱天求雨,只要往湖中投入木、石之类,当即电闪雷鸣,大雨立至。电白地名即来源于此说。霞洞坡平原便在浮山南麓,沙琅江环绕而过,是典型的背山面水宜居格局。
  冯冼家族为何选择霞洞而居?
  起初冯业合族三百人口乘船南渡,在广东新会定居下来。明黄佐《广东通志》载:“自融以上坟墓皆在新会,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
  这一记载的正确,我们从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七年,在电白霞洞镇狮子岭南麓,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后面山坡上先后抢救发掘出冼夫人、冯宝第四代孙媳许夫人(唐中书令许敬宗之女)墓和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得到证实。考古专家论断,狮子岭肯定还有冯冼家族的其它墓葬,狮子岭也就是“宝以后”冯冼家族墓葬群所在,有待以后发现罢了。
  可能冯宝生前就看中了霞洞坡这块“风水宝地”。至于冯冼氏后人在冯宝墓葬地附近择地而居,发展繁衍成后来著名的“冯家村”,起先很有可能便是出于为冯宝、冯仆守坟的目的。
  (五)霞洞“三冯”,电城山兜“三冼”,珠联璧合,相互映辉
  电白霞洞钟天地之正气,养育了冯冼氏大家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霞洞民众秉承冯冼氏“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精神教化,千百年来,尊崇冼夫人懿德之信俗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宋时电白崔氏始祖崔本厚任灵山知县,感冼夫人及冯冼氏家族之丰功伟绩,更崇冯冼氏家族在霞洞开创“冯家村”之千古标帜,特在霞洞坡建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以祀。后崔氏又与王姓重修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从此在该庙设立两套冼夫人神像奉祀,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之祭祀文化现象。因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在晏公岭之阳,当地人便又称为晏公庙。庙内有联曰:“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由于古驿道入高州,下化州,直至雷州琼州,都经过这座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因而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香火尤盛,闻名遐迩(见光绪《高州府志》)。地灵人杰,霞洞代有人才出,明代有崔氏则高、则乾兄弟以茂才进仕;崔浩在浮山悬崖石室苦读;崔良槚在浮山岭上立营抗清;还有曾为清道光皇帝少时之师的崔冀周,当朝太子太保汪廷珍、太子少保王鼎、都察御史那清安、吏部尚书杜堮联名赠匾,颂为“文苑师表”,其名篇《谯国夫人庙碑铭》千古传诵。浮山岭数不尽的烟崖霞洞;三十六间半祠堂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千年贡园荔枝飘香依旧;还有矗立乡间田畴的神奇石帆,可是冼夫人巡视归来的导向标识……奋进在社会各界的霞洞娇子,今日更领风骚,都是冼夫人的后代,在大立身报效国家,在小致富不忘家园,这其实就是冼夫人精神万世承传与光大。
  历代方志关于冼夫人故里及墓葬地的记载,就是国务院(国发[2013]13号)文,广东省文化厅(粤文物字[2000]142号)文,茂名市委办公室(茂委办[2005]62号)文核定公布冼夫人故里及其归葬地都在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的重要依据之一。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山兜的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已在建设之中。可以预见,随着冼夫人精神文化光芒的再现,电白电城山兜“冼夫人故居地丁村”、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冼夫人墓)、娘娘庙(冼夫人庙)组成的“三冼”,与电白霞洞“冯家村”、冯冼家族墓葬群、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组成的“三冯”,在不久的将来,必定珠联璧合,相互映辉,成为一道独特无比、熣灿亮丽的岭南历史文化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