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矿山“伤疤”建设绿美茂名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大力开发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露天开采也给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市人大代表陈海十分关注矿山生态修复问题,提出加快历史遗弃矿山生态修复,助推绿美茂名生态建设的建议。
  我市已治理废弃矿山657公顷
  据查,我市认定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共计158个,总面积2398.26公顷。主要分布在茂南区、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电白区,矿种以建筑石料、油页岩、稀土矿等为主,开采方式主要为露天开采。部分历史遗留矿山压占和毁损当地土地资源,改变了地形地貌景观(含生态)。此外,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及地面裂缝等。
  近年,我市治理历史遗留矿山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截至2023年,已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面积为657.22784公顷,占27.4%,但生态修复率还较低。陈海认为,造成修复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历史废弃矿山基数大,修复任务重,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二是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难度大,耗费大,资金缺口大;三是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生态修复工作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低,难以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我市绿美茂名生态建设正深入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会是一块较为难啃的“硬骨头”。
  六大措施助推修复矿山“伤疤”
  陈海建议,首先编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决策部署,尽快编制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使生态修复工作有据可依。
  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把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层层分解至区、县级市,并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层层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各地应根据区位重要的、容易修复的先进行生态修复,然后分步实施,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近自然解决方案,直至完成整个辖区的生态修复,让山更青,水更绿。
  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办法筹集奖金,广辟资金渠道,特别是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
  加强监督管理,严格项目质量。对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治理进度、后期管护等加强监督,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调研指导,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并跟踪落实整改情况。
  加强舆论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宣传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凝聚共识,营造氛围。(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