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红色古遗址


■薛伟雄
  前时,随滨海作协走访了兴平山古炮台,及广东南路抗日第一枪遗址。这两个红色古遗址,一个处在兴平山顶,一个在兴平山脚下。
  这厚重的人文历史古迹,却被岁月淹没,尘封已久。是滨海新区白蕉新一届村委班子,慧眼识珠。正如陈雄亮书记所讲:为传承红色文化,讲好本土故事,挖掘身边资源,将尘埃拨开,为其重新树碑立传。
  据史载,清同治《广东图说》卷56电白县:兴平山(鸡笼山)“邑治咽喉,最为险要,上有炮台”。
  据百度,清嘉庆四年(1799),两广总督吉庆认为鸡笼山地理位置扼要据险,指令在山顶建炮台,并将鸡笼山更名为兴平山,炮台命名为兴平炮台。取名兴平则是该山地理位置从广义上来说是处在太平洋西岸。再则是寓意兴旺平安。
  话说兴平山(岭),原为岛屿中的一小丘,海拔高仅为30米。与博贺古港一水相连,旧时为天涯海角,距离放鸡岛只有七海里。山峦不高,可视野开阔,能见度好,站在山顶,整个博贺港出海口及周边港湾海面,可一目了然。清政府在此选址建炮台,可谓慧眼独具。
  据史载,电白县境共有八处建有炮台,而兴平山炮台规模最大,设置火炮十七门,配守兵丁80名。可见兴平山原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当时也起到很大的抗倭寇,平叛逆,安邦保国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连头岭国防建设崛起,兴平山古炮台已失去原有作用,如今只剩下遗址,留下的是怀古。
  兴平山(岭)地理位置原是处在一个小岛之中,这里四面环海,没有陆路。只有山脚下有少许陆地,是在二百多年前迁徙至此子民将该片荒野面纱揭开,从此有了兴平山村。
  由于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在那多事之秋,始初曾有人在此落草为寇,充当海盗,以劫船掠货为生。随着兴平炮台建起,有了驻军,海盗销声匿迹。
  据一进过高等学府兴平山村学子叙述:在清朝期间,曾有一国师南下寻龙找穴探风水,踏上兴平山顶,对此赞叹不已,说此处为一块风水宝地,美其名曰“丝线吊猪头,有得吃无得留”。虽然风水之说不科学,可按国师指点的泉眼之处,后人在此挖掘出一口淡水井,也就是如今兴平山村人所用的“园尾井”。这使“龙眼”有了传奇。
  在那民不聊生的洪荒年代,解决温饱问题是民生首选。有了“风水”之说,加上这里有得天独厚海资源,生存环境可观。于是便有陈氏人家慕名而来,在此落居,从此有了兴平山村。也有的人相中这里是避难好地方,因在本地无路可走,为躲避债务或官方追捕,“走生日”(逃难)而到此定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这里背山面海,觉得易于谋生,携儿带眷从四面八方迁徙至此。
  由于历史源远流长,在兴平山这个村庄,便聚集着陈、黄、姚、杨、戴等近20个姓氏人家居住。在这繁杂的姓氏中,陈氏算为始祖。因此在过去曾定下规矩,兴平山(岭)属陈氏祖山。山上资源诸如树木或果树(当时兴平山满坡遍岭都是石榴树),唯有陈氏人家方可伐木或采摘果子。其余姓氏人家不得上岭。至于老人仙逝上岭安葬,也要征得陈氏族人允许。这规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打破。
  由于落居兴平山村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辈,他们发挥各自聪明才智,通过一代代人努力,终将原有海岛开辟为有盐田,有虾塘,有田园,有陆地,背山面海的美丽家园。
  显然兴平山是个人杰地灵地方,而兴平山炮台和打响抗日第一枪事迹,则是具有深厚的而我们应予传承的人文历史。
  当我踏上兴平山顶,目睹被岁月淹没的炮台旧址,思维恍惚回到洪荒岁月。思古睹今,放眼博贺湾大桥,觉得如果能将这厚重人文历史加予保护和开发,那将是现实与历史最佳搭配!兴平山与博贺港将会以另一种神奇姿态出现。
  至于电白军民打响“广东南路抗日第一枪”遗址,则是在距离兴平山脚下几十米的海滩上。这一真实的光荣历史已载入史册,对于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都有共识。但对百度中记载的“我军民潜伏在芦苇中”的芦苇之说,我一直存疑,觉得这里是海滩不是白洋淀,因此我咨询过不少当地老人,他们都说自懂事以来看到的都是海榄树(红树林),没见过芦苇。为还原史实,也搜寻有关资料,从电白人武部供稿刊发在茂名日报第2015一09一02期B5版,“电白军民打响南路抗日第一枪”一文是这样叙述:
  1939年7月的一天晚上,月色朦胧,一股日本海军乘坐一艘橡皮艇侵入电城附近海面,用机枪疯狂扫射沿海渔船,渔民渔船损失惨重。为抗击日军挑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中共电白县中心支部书记、国民兵常备队中尉政治指导员黄秋耘,决定予以还击。他带领40多人的加强排,在渔民的引导下迅速潜伏到海滩边的红树林中,等日军橡皮艇驶近时,以密集火力射击,封锁海面。日军见我方已有所准备,且情况不明,不敢冒然进攻,只好怏怏撤走。这是电白军民打响的抗日第一枪,也是广东南路地区军民打响的抗日第一枪。
  可见当时我军民潜伏地掩护物是红树林而不是芦苇。此敬请有关部门在对遗址诠释时引起注意。
  鉴于兴平山既是人杰地灵地方,又有厚重人文历史和景观,倘若在兴平山开辟一个公园,宜旅游,宜开展爱国教育,又利于发展经济,那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