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岭南圣母”到“海丝女神”(下)
——冼夫人的历史贡献与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研究

冯照年李爱军戴国伟
(接上期)
四、冼夫人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明清以后,高州府商人和南洋华侨开始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经商发展。他们为了纪念祖先,怀念乡梓和祖国,且更为解决族群纠纷,促进互助团结等,便漂洋过海把冼夫人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在东南亚等地区兴建冼太庙,将冼夫人的影响力带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冼夫人信俗从“岭南圣母”开始走向“海丝女神”。
(一)高州府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以来,高州府商人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广州、泉州、北海、海口、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日本长崎等地。为与同乡感情联谊、商业互助及方便子弟教育,高州府商人纷纷在海外侨居地组建同乡会、基金会,筹资修建高州会馆。他们或在高州会馆设立冼夫人塑像,或组织兴建冼太庙。高州同乡会和会馆成为最早的冼夫人文化向外传播的组织。
清朝到民国,由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新洲”地区橡胶业、烟草业和锡矿业飞速发展,资本家便到高州府农村招募苦力到“新洲”,各地掀起了规模不小的“去新洲热”。这些华侨最后成功致富者不乏其人,甚至成为当地侨界领袖、知名政治人物。在这一历史以李季濂与锦纶泰商行影响最大。李季濂是信宜市镇隆籍的华侨企业家。信宜自古冼夫人信仰浓厚,李季濂自幼深受影响。1920年,在信宜、高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后开设集茶叶绸丝贸易、旅业、客运、劳务及汇兑于一体的锦纶泰商行。该商行购买船只,建立了水上交通线,往来于信宜-高州-梅菉-广州-湛江一香港-马来亚一新加坡等地,有计划地组织家乡民众到马来西亚等地发展,为往返南洋的乡亲做好沿途服务工作,旅费给予优惠。对部分特别困难交不起旅费的则由锦纶泰无息贷资,到南洋就业后再分期偿还。侨民在“新洲”做劳工汇款回家也通过锦纶泰的汇兑业务。侨汇帮助许多贫困之家维持生计,甚至发家致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新洲”谋生。据估计,商行前后为当地橡胶园和锡矿场输送来自高州府下的信宜、茂名、化州、电白等地的劳工有10余万人,仅1926年,经锦纶泰旅店帮助前往南洋的信宜乡亲就达2万人之多,因此信宜市成为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二)海外冼太庙与冼夫人文化信仰传播
晚清以来,初到东南亚谋生的高州府华侨处于举目无亲,处在文化冲突、异族排挤复杂环境下,生存压力巨大。冼夫人信仰为高州府华侨团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海外华人与故乡联系的纽带。他们纷纷在会馆塑像祭祀,甚至跨境分香,从故乡“根庙”引香到居住地,兴建“支庙”。目前冼太庙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传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马来西亚现有50多万茂名籍华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曾发生过严重的种族冲突,马来族和华族展开了残酷的械斗,死伤惨重。为了吸取血的教训,民族间必须互相谅解,和睦相处,友好亲善。老侨胞陆兆熊于1962年6月返回高州,到高州冼太庙,通过“引香”的仪式,恭迎“冼夫人”到马来西亚,经历半个多月的海上漂泊,把冼夫人信俗带到了马来半岛吉隆坡,在冼夫人“唯用一好心”民族融合精神的感召下,族群矛盾得以平息。1968年,主要由当地高州、信宜籍的华人华侨捐资,兴建了规模和外形均与茂名高州冼太庙相似的增江冼太庙。来此上香顶礼的大多是家族世居于此上百年的华人,也有不少祖籍越南、菲律宾的居民,甚至还有当地的印度人。自此,冼夫人“民族融和、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马来西亚广为传播。2013年,马来西亚高州总会从故乡请回10座冼夫人像,供各地分会纪念、供奉。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务边、森美州、宋溪等10间会馆都建有冼夫人纪念馆。在雪兰莪州根登新村,新建冼太庙的计划已获政府批准,华人华侨们正在众筹资金,为冼夫人打造一个更具规模的“新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海南商人周爱梅来到新加坡,最初在自家供奉冼夫人神像,以寄托乡思、祈愿求福。闻讯祈福的华人越来越多,大家口口相传。1987年,开始修筑淡宾尼“冼夫人圣堂”庙,庙宇虽小,但至今香火不断,成为当地华人华侨信奉冼夫人重要场所。每逢初一、十五以及冼夫人诞辰日,前来祈福求愿者络绎不绝,或求健康长寿,或求学业有成,还有的祈求爱情、事业。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圣堂人头攒动,甚至得排队拿号。不仅有从广东、海南、香港等地专程来的中国人,还有从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远道而来的信众。为把冼夫人庙传承下去,传播推广冼夫人文化,新加坡海南会馆正在商讨相关事项,将冼夫人圣堂未来迁入海南会馆的天后宫,扩大冼夫人的影响力。
1965年,泰国华侨在海南华侨冯姐隆捐赠的土地上修建了曼谷正顺圣娘庙(冼太庙),庙的型制与粤西冼太庙相似,庙内蟠龙绕柱,狮兽镇门,朱红神龛,保持了岭南特色,殿内两根大红柱上书写有对联:“圣迹溯高凉安百越晏诸州功绩辉煌凭正气,庙宫镇网赐凌九霄朝活水香烟鼎盛兆中兴。”在对联的正上方悬挂“一片娘心”的四字牌匾。半个多世纪以来,正顺圣娘庙成为冼夫人文化在泰国曼谷的传承之地。是来自海南、广东等地的华侨华人祭祀祈福的一个重要场所,每逢节庆时节,膜拜者众,香火不断。除华侨华人外,当地一些原住民也成了虔诚信众。每逢农历十一月冼太夫人诞辰日和中国农历新年,庙里都会举办群祭仪式,信众们多数来自曼谷和泰国其他地方。
历史时期,冼夫人曾对越南有过重要影响。目前冯氏和冼氏后人在越南广为分布,主要聚集在越南胡志明市、河内、芽庄等地。他们成立了宗亲会,修建高凉堂等冯氏、冼氏宗祠,祠堂内供奉冼夫人,每年举行祭祖仪式。现正筹划在越南建设一座冼太庙,将冼夫人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五、“一带一路”新时代冼夫人文化价值
因为冼夫人文化全面体现着追求国家繁荣统一,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定幸福的精神文化目标,更贴近民间生活,所以千年不衰,蕴育了一代又一代岭南人民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随着粤西民众的足迹和一座座冼太庙宇的香火,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不断得到传播弘扬至今,冼夫人文化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在近代称霸世界的实践中,强调文化唯一性,不承认共存是其本质特征。这是世界各地政治、经济与军事冲突的文化根源,使得弱小民族成为西方的文化“奴仆”。在中国从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信息经济转型,民族崛起的新时代,在我们准备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同时,由于传统封建农耕文化的一些缺陷,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成为时代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冼夫人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总结其价值,有以下八方面:
一是开放特征。开放性是海洋商贸文化的要求,梁陈隋唐时期,冯冼家族“因海而兴”,向先进文化学习,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拓展国内市场,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助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符合目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要求。
二是“好心”精神。“好心”就是冼夫人精神的核心。对百粤民众仁慈之心,顺应大势,保证岭南社会安定;忠贞爱国,打击豪强的分裂叛乱,都是基于这一“好心”精神的推动。民间信俗对冼夫人的推崇也是基于对“好心”精神的弘扬,在当代的国际对外交往中,“好心”精神穿越时空,不分肤色性别,不分政治地缘和宗教信仰,对个人和乐、家庭和睦、自然和美、社会和谐、人类和合、世界和平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不失为普世价值的最精准概括。
三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冼夫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对海内外每个中国人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四是诚信特征。冼夫人历史事迹和冼夫人信俗都体现着政治诚信、商业诚信的特征,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诚信仍是中国取信于世界的基本要求。
五是和谐共存。冼夫人精神的最大功能就是护佑族群、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共存,这是在现代中西碰撞过程中,与西方排他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六是文化包容。俚汉融合的历史和冼夫人信俗在海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冼夫人文化的包容性。在建设“一带一路”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化的包容,实现民族的认同与融合是必然要求。
七是和平安定。在公元六世纪的乱世之际,给岭南带来百年和平是冼夫人一生的最大功业,冼夫人文化的最大功能也是给国家带来和平,实现社会安定。现代“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和平发展仍是世界各国民众的“最大公约数”。
八是信仰广泛。冼夫人信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传奇的民俗神灵崇拜,贴近民众生活,通俗易懂,蕴含人生智慧,很容易被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学习接受,形成普遍性群众信仰的深远文化力量。
结语
冼夫人对推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发挥过独特的历史作用。如今,冼夫人好心精神的仁慈诚信、和谐共存,文化包容,和平发展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认可的交往准则。冼夫人“海丝女神”的光辉形象和“好心”精神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漂洋过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完)
(作者冯照年系茂名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爱军系暨南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戴国伟系广东省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副会长,中国僚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