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柏桥讲堂”领悟党员教育的吸引力

羊丹(化州)
据报道,茂名“柏桥讲堂”入选第三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全省精品案例”、入选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设以来吸引了省内外50多万人次前往学习培训。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党员教育要真正有效果,就要激发党员学习的热情,关键要从形式、师资、内容上出实招,解决好“怎么教”“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党员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形式要“活”,让党员听得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党员教育亦是如此,只有以灵活的方式方法,让教育“有意思”,才能让广大党员听得进、听得懂。茂名市委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点为主线,依托柏桥村丰富的乡村振兴实践,创新开设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柏桥讲堂”,把课堂设置在荔枝树下、在种植园中,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学习,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因此,要推动党员教育培训由“形式单一”向“灵活多元”转变,积极探索模拟式、实训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场体验、实地调研等参与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推动培训工作增质提效。
师资要“近”,让党员学得会。教师是决定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在“谁来教”问题上,不仅要安排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上讲台,也要邀请党员干部群众的“身边人”来讲课,才能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亲和力、感染力。“柏桥讲堂”为满足不同场景的教学需求,设置了专家学者讲政策、镇村干部讲举措、党员群众讲变化的三类课程,并通过举办“千名书记话振兴”“柏桥夜话”等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共聚柏桥村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路径办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有效加深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内容要“实”,让党员用得上。教育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以致用,培训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党员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是否有提升。这就要求把准学习需求,分类指导、精准培训。“柏桥讲堂”针对党员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和观摩路线,全方位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力求形式丰富有针对性、生动有感染力,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故而,要坚持党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通过“训前问需”等方式,精准掌握培训班次学员的学习需求、能力短板,提供更多“点单式”的培训课程,让培训“供”与“需”精准对接,确保培训契合实际、突出实用、务求实效。
党员教育培训是一项动态过程,供需两端是否精准匹配决定着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只有立足供需两端,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让课堂更“活”、师资更“近”、内容更“实”,才能切实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