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冬天
■毛勇强
近些年来,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等原因,“冬行夏令”的现象非常突出,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为短期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也使我忆起了那早已逝去的寒冷冬天,不禁感慨良多。
上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一名学生。那时,寒冷的冬天来得特别早。金秋十月,晚稻成熟时,已是北风呼呼,寒风刺骨。收割水稻时,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以抵御寒冷。更确切地说,过了国庆节,气温已明显下降,要穿两件上衣了。当时,不仅冷得早,持续时间长,而且温度比现在低得多,气温经常在6~8摄氏度(指粤西),甚至更低。而且,那时全国人民“共同贫穷”,经常是忍饥挨饿地劳作,“饥寒交迫”是什么滋味,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缺衣少穿的难受,是今天的青少年难以想象的。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脸冻得通红,手脚僵硬,还生出厚实、红肿的冻疮,奇痒难忍。大部分人没有鞋袜穿,只好穿木屐,冷得双脚红肿以致爆裂,甚至渗血,真是切肤之痛……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各出奇招与寒冷作斗争。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小孩子是没有高质量的御寒衣服的。为了抵御寒冷,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将补丁多的衣服穿在里面,将稍好一点的穿在外面,但往往里面的衣服(特别是长裤)比外面的长,人们称为“盖瓦”,那是很不雅观的。但为了御寒,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而且那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也不存在笑话的问题了。说实话,还有什么比“饥寒交迫”更难忍了呢。为此,我们也想出了许多办法:上学的路上,与同学一道捡些柴禾烤火取暖。有的同学还从家里背来“火笼”取暖。下课时,同学们在教室旁“拱猪”:即排好队,两边的同学用力向中间挤,中间的同学被挤出来后,又跑到两旁向中间挤,以达到取暖的效果。有时气温大幅度下降时,老师也特别爱护大家,将队伍拉到教室旁边的空地,在冬日的阳光下上课,以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一次,我患了感冒,但我是不肯轻易缺课的,还是带病坚持上学。上课时,嘴唇发紫,面色如土,全身发抖。老师见状,迅速拿来自己的一件“中山装”,让我穿上。穿上老师的衣服,盖到膝盖,虽然难看,但暖和了许多。事隔多年,依然犹如昨天一般亲切,也打心眼里感谢老师的关爱。
读小学时,不用上自修。吃完晚饭后,劳碌了一天的大人们,虽然很疲劳,但太早又睡不着。那时,基本没有夜生活,只好一家人或邀约一些亲戚朋友在家里烤火取暖。现在想起来,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大家在烤火时,交流一天的所见所闻,或者拉家常,或者天南地北的神侃,以打发时间。每当烤火时,母亲往往拿出针线,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一边听人们谈天说地。温文尔雅的母亲,细心地做针线活,很少插话,但心里却暖融融的。而我则搬来一张椅子作桌子,再拿来一张矮凳,边烤火,边做功课。也许那时年幼单纯吧,大人们在那里谈天说地,我倒也不觉得嘈吵,而是很专心地做作业或复习功课。
那时,人们忍饥挨饿是平常事。因此,往往在烤火时,也想点子解决肚子问题。煨番薯是常用的方法,因为这比较容易,即使生火“招待”客人的主人家里没有,邻居也有,从家里拿来那是再方便不过了,而且烤火时煨番薯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煨出来的番薯,表皮皱巴巴、香喷喷的,趁热吃,味道真是好极了。有时,如果有人提议,还会“打斗四”(即AA制),或煮糖粥,或者煮芋头糖,如果煮鸡粥的话,那真是高级享受了!因此,每当大人们烤火时,小孩子都会凑热闹,既为了解决寒冷问题,心中也有强烈的渴望,那就是大人们组织“打斗四”时,能够分一杯羹。在寒冷的冬夜里,在肚子十分饥饿的情况下,能够吃上一碗糖粥或鸡粥,那真是吃过返寻味……
如今的冬天往往不太寒冷,即使气温急剧下降,绝大部分人都拥有毛线衣、羊毛衫或皮大衣等高质量的御寒衣服,再也不必惧怕了。更有趣的是,有的人还希望气温下降,以有机会穿上那昂贵的衣服,一展风采。
经历了缺衣少食的寒冷冬天,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