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办好家门口的门诊是市民之福

王如晓(市区)
近日,我家小区旁边的社区门诊部开业了,我们小区的居民奔走相告,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叫好点赞。把医院建在家门口,把家门口的医院(卫生站)建设好,既是老百姓的期待,又是老百姓之福。曾几何时,老百姓只要有些头昏额热、咳嗽、拉肚子,或者扎破手、鱼刺卡喉等小毛病,由于附近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往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大医院处理,往往花很长时间挤破头排队才能处理好,令到老百姓费心、费神又费时,真是十分无奈、痛苦。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加大力度把“家门口”的医院(卫生站)建设好,推动更多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这既是民之所呼,也是形势使然。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部分市民多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复杂的健康状况不断加大并长期共存。而相对于人山人海且日诊量庞大的三甲医院来说,社区医院(卫生站)扎根基层,扎根社区,基本上能做到随来随诊,尤其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看病更为方便快捷。随着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持续升级,现在城镇内90%的家庭15分钟内基本能够达到最近的医疗点,实现“小病不远行”,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社区医院发挥了更大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深受老百姓欢迎。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必须看到社区医院(卫生站)的缺陷和不足。从硬件上看,因为财力有限,投入不足,造成医疗设备简陋、更新换代不及时。从软件上看,是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全科医生不足,因为待遇低,很难招到高素质的医生,即使招到也很难留得住。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后一个问题更为迫切。有的卫生服务站虽然引进了先进设备,但会用的人并不多。而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就可能补齐了一个科室的短板。如果不解决社区医院各类痛点、堵点,社区医院原有的优势难免被稀释。老百姓还是会因为缺乏信任,不够认同,最终只好选择去大医院挤破头看病。
笔者认为,将“家门口”的医院卫生站建设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首先是打好人才牌,打通各类人才资源渠道,地方政府要敢于向基层卫生站医务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进行倾斜,吸收优秀人才下沉。今年初广东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家庭医生可以为符合条件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还有不少地方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鼓励体制内医务人员柔性流动,到基层服务点执业。这样有利于破解人才虹吸问题,避免医疗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尴尬局面。
其次,为了减少居民看病排队等候时间,可以将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联合服务,提供“一键转诊”设置,让远程“转诊”解决疑难杂症,减轻居民的负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独居老人,居委会有关干部应该进行微网络管理,与社区医院保持联系上门服务。社区医院也要做到敬业亲民、童叟无欺,通过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纵观我国近年来深化医改的一系列动作,“强基层”一直是重点方向。当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均衡布局,当老百姓可以放心在家门口看好病,大医院崇拜、挤破头的现象自然会逐渐被打破,分级诊疗也会水到渠成。如果老百姓患小疾都可以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就诊医好病,那就是市民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