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传承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

王平生(电白)
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我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本土文化至关重要。今年,我市致力于深入推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冼夫人文化、油城文化、荔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加以保护。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科学管理文物和文化遗产。要系统收集历史典籍资料,分级分类保护革命文化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全力抢救和修复濒危文物,持续释放“保护文化、人人有责”的鲜明导向。
让传统文化深入生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让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以“接地气、冒热气、起实效”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要紧贴生产生活实际,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年例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随时随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党群阵地等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润物无声、化风成俗,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冼夫人文化、油城文化、荔枝文化、年例文化、舞狮舞龙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让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推陈出新,为创建文明社会服务。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时代韵脚。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览陈列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有的文博机构还更新运营理念,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春风化雨中传承传统文明基因。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里有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过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对传统历史的深切体认,为时代提供精神滋养。忆古思今,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将引领我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我们才能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