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卢升信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一、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彼此契合的,值得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孔子“先富后教”(《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的为政理念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吻合。“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深化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无不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我们物质水平提高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却不是那么的自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开始松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盲目地焚烧古典著作、捣毁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使中华优秀文化黯然神伤。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有些人精神世界濒临瓦解。文化不自信是非常危险的,不仅让人道德滑坡,还会威胁国家安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就难以实现在文化上的自强自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失去根魂、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从世情看,和平需要东方智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去孔子那里汲取什么智慧?汲取包容性、和平性的智慧,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交往,用“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意识相处,坚守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消弭戾气、偏狭、凶顽,促进繁荣、稳定、和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的精华包括哪些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提炼为十个方面: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我们要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天下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的社会观,“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道德观,立足于古圣先贤的经验智慧,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三、如何学习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向领导学习。领导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视野,经常在讲话中引经据典,我们要认真领会,做到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不断提高能力本领和见识水平。
向书本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经典。何谓经典?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行之道的书。《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的诠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这个释意,我们完全可以把“经典”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原创的,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是常读常新的。我认为要重点读《论语》《道德经》,因为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读对一本书,你会判若两人!读经典就像竹篮打水,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经常读经典,可能记不住什么,但你会变得干净、纯洁,这就是读经典最大的意义。我们平时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把经典的东西嵌在脑子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泽润大地、引领风尚。
我们精神上要独立自主。人无精神不立,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生命力。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要更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牢自身文化的根与魂,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农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