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千万工程”推动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约评论员蔡湛
  金秋时节,林果飘香。走进信宜市朱砂镇燕贺村、罗林村、文料村和丁堡镇古楼村、白石镇吉度村等地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只见绿油油的果树沿着山坡排列,漫山遍野的澳洲坚果树长势喜人,碧绿、油亮、饱满的果实坠弯了枝头。两年见花、三年结果,四五年后进入长达数十年的丰产期,每年的收获期在中秋节前后。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亩产达万元以上。村民高兴地说,这是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经济林种植绿了山坡富了村民。茂名日报日前的报道让人们真切感悟到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出自绿水青山,创造了金山银山,承载着农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乡村振兴的希望。以“百千万工程”为推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大有可为。
  山海并茂、雨量充沛、四季如春,茂名拥有发展林业经济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在生态优先的框架下发展经济,才能获得大自然丰厚回馈已成为共识的语境下,我市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出台推进绿美茂名生态建设方案,建立完善四级林长制体系,一手抓森林资源管护,一手抓森林资源培育,着力在“护绿、增绿、用绿、兴绿”上下功夫,2023年参与义务植树362万人次,植树1206万株,全市完成林分优化9万亩、新造林和森林抚育12万亩,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5%,拥有经济林种植面积400多万亩,为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提高绿美茂名的综合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林业经济年产值达400多亿元,茂名农林牧渔总产值连续三年保持千亿元以上,居全省地级市前列,林业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经济的根基在于森林资源的永续保护。咬定青山,坚定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森林的功能就不只是提供木材,更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绿水青山之间蕴含着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创富亮点。俗话说,十年树木。无论是营造生态林带还是发展经济林木,都要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定力和韧劲,这是茂名青山不老、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的源头,也是林业经济持续发展之本。
  林果飘香,绿美富民。发展林业经济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塑农业价值,构重和美乡村意义深远。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双赢,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将森林保育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林旅融合等有机结合,同步谋划与推进,大力推动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生态增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综合效应。近年来,我市依托经济林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油茶“六棵树”绿色林果林药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林农富的茂名路径。尤其是各地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提升了森林和土地利用效益。我市实施油茶低效低产林改造行动,改造提升低产林4万多亩,油茶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并采取复合套种模式种植林下药材益智、牛大力、铁皮石斛等,有效提高了油茶种植前期经营效益,综合产值超10亿元。同时,围绕“六棵树”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开辟了林业经济新业态。“春赏李花、夏品李果、秋戏溪水、冬行竹林”,信宜市钱排镇不仅是著名的三华李之乡,三华李产业达10多亿元,而且林旅融合释放了绿色生态红利。通过打造高标准文旅相融、山水相依、田园相守、环境优美的林旅示范带,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有了更多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依托荔乡水韵宝贵资源优势,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水乡画卷,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目前,我市已培育形成“六棵树”森林旅游、生态乡村游、农文旅产业融合等多元化全域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建成了“精彩100里”先行段、信宜市“中国李乡·山水双合”等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9个,累计308公里,覆盖21个镇(街道)107个行政村,惠及农民群众76万多人。因此,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就能达到既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又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效果,让农民既分享生态红利,又赚取生态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视察江西时要求,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产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我市既是农业大市,也是林业大市,林草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经济空间广阔。加上在林业经济开发上,具有多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拥有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农民,抓住“百千万工程”实施机遇,推进产业绿色升级,不懈实现“绿富”同兴,林业经济必将成为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