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出台及时必要


吴坤红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3年10月24日发布并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性法规,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条例》共七章,除总则、法律责任和附则外,包括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制度性规定,覆盖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领域。
  随着时代发展,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情况非常普遍,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10.76亿,占比99.8%。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小时。《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根据2020年中国儿童手机使用调查,超过50%的儿童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了2小时,其中36.2%的儿童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小时。
  以上数据显示,中国孩子普遍存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但其心智未完全成熟,他们面对信息和网络内容时更加脆弱,易受到不适宜内容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经验,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中有害信息、暴力内容、成人内容等的影响,面临各种潜在威胁,包括网络欺凌、成瘾行为、隐私泄露等。网络暴力也是未成年网民难以规避的情况,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6.6%;自己或亲友在网上遭到恶意骚扰的比例为7.0%;个人信息未经本人允许在网上被公开的比例为6.1%。当遭遇网络暴力时,超过九成的未成年网民会向外界寻求帮助。其中,55.8%的未成年网民会向父母等亲人寻求帮助;但仍有8.5%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不会告诉其他人。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亦关系着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因此,强调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现在出台非常及时必要,可以说是我国互联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对我国广大未成年人的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本框架和基础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建立健全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等多方联动的治理机制,并深化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模式、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网络沉迷防治机制、大型平台主体责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方案,在未成年人保护这一国际重要议题上,向全世界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