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特约评论员蔡湛
  金秋时节,林果飘香。走进信宜市合水镇新云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映入眼帘。“今年的结果比去年多,收益就更好了。”种植户笑逐颜开地介绍,从去年开始该村油茶进入初产期,一公斤茶油卖到200多元,实现产值30多万元。
  新云村油茶种植是茂名油茶产业的一个缩影。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油茶产业在茂名成为继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之后,又一特色乡村优势产业,全市种植面积达32万亩,居广东第三位,综合产值超10亿元。
  小小油茶树成为富民兴村的“摇钱树”,折射了将绿色资源转换为绿色生产力的成果,也启示我们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把“土特产”文章研究深、琢磨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兴旺,否则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乡村产业要以特色取胜。面对市场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将自然资源变为创富源泉。在市场竞争日臻剧烈的大趋势下,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招鲜,吃遍天”,现代农业开发赢在特色。目前消费需求升级、市场趋于细分,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开发模式创新和切合消费需求品种的开发,要从本土资源禀赋、地理气候环境、市场需求走势等因素综合论证,对产业开发精准定位,既形成特色又赢得市场。高州市“土特产”闻名遐迩,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盘考量、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以产业化、差异化思维谋划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走在全省县域前列。除了荔枝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外,高州各乡镇的特色产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声誉鹊起,为村民增收致富广开门路。从年加工交易量达1.2万吨、产值1.2亿元的分界镇桂圆加工业,到年产蔬菜近7万吨、产值1.8亿元的泗水镇北运菜种植产业;从独具特色、年产值4000万元的云潭镇番薯产业,到种植面积达万余亩、产值超5000万元的新垌镇鸡心黄皮产业,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崛起,带来了相关行业的兴旺和乡村的嬗变。因此,以特色产业为载体,聚集科研、人才、资本、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与工艺,打造集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乡村特色产业才能走上发展快车道,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当其时正得其势,关键在于搭上创新驱动快车,让传统农业嫁接现代技术,并通过培育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三华李的原产地并非信宜,而如今信宜成为著名的“中国李乡”,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30多亿元,得益于科研开发支撑和种植技术创新。除了历经艰辛,培育了银妃等优良品种外,还推广应用先进种植技术,果农通过剪枝手段调节果树的扬花期,实现分期分批、多批次扬花结果,从而使产品的上市时间提前、上市期拉长,避免产品集中扎堆上市,实现旺销价俏。生产技术与种植效益的良性循环,为特色产业发展拓开更大空间。信宜市在发展澳洲坚果种植上创新“坚果加林下作物”套种模式和立体种植加养殖方法,就是对此富有说服力的例证。信宜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经历试种、引种和扩种,种植澳洲坚果3万多亩。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在坚果种植基地种西瓜、花生、番薯等矮型短期农作物和牛大力、金银花、牛耳枫等中药材。同时,在坚果林下养殖三黄鸡,利用鸡群吃草吃虫增加有机肥,减轻了人工除草治虫的压力。坚果种植基地还发展坚果加工、酿酒,办起农家乐餐厅,开发观光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目前,坚果每亩产值万元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又一亮点。黑榄是信宜特产,以往分散种植家庭加工,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过精心规划、有序引导,形成了种植、加工、榨油、工艺品制作等全产业链条,使黑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该市从事黑榄产业3万多人,年产值4.2亿元。可见,传统特色产业注入现代经济与科技元素,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运作,依然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难以再生资源,土地对农民而言是较为恒定的,只有农业科技进步与特色产业有机对接,让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才能使土地产出的价值不断提升,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兴村的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