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煤油灯


■刘良新
  人到中年,常被世事牵绊,却牵不住时光,蓦然惊觉,于是,趁假期有空,带领一家人回老家看望已久未见的老妈。
  兄弟姐妹们平时都在外面工作和生活,极少回家,家里只剩老妈在独自坚守。我们曾接母亲一起生活,但老人家极不习惯。她说,在外面无所事事,我们的孩子都已长大,再也不用照看,更难以打发时间。因此,老人家执意回到老家生活,喂喂鸡,种种菜,日子过得倒也充实,现今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身体还算硬朗。
  不巧,那几天有台风在雷州半岛登陆,受其影响,老家也是雷雨交加。因为下雨,所以天色暗得特别快。我们吃晚饭时虽然还未够七点,但是室内已经昏暗得要开光管了。晚饭吃到一半时,可能是打雷的原因,突然停电了。
  “奶奶,应急灯呢?”我的儿子升仔反应最快,一停电就找应急灯了。
  “哪有什么应急灯?”我妈应道。
  “蜡烛或者电筒呢?”升仔继续寻找照明工具。
  “很久没买过蜡烛了。电筒倒是有几支,但无论是充电的,还是使用电池的,都因为长时间没用,所以全部坏了。”
  “奶奶,之前没遇到过停电吗?为什么不准备些应急用品呢?”升仔不解地问。
  听闻升仔的话,我心里一愣,感觉儿子的话不是对他奶奶说,而是质问我的。兄弟姐妹当中,数我工作的地方离家最近。虽然我会抽时间回家看看,但次数十分有限,且每次回家看见妈妈生活正常便即放心,并没多想和多做什么。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充满愧疚……
  “家里有煤油灯,在我床边的柜台面。”老妈回应升仔了。天还未完全暗,升仔很快便找到煤油灯点亮了。借着煤油灯的微弱火光,我们的晚餐得以继续。
  煤油灯是我的家乡在通电之前的主要照明灯具,它由灯身、灯头和灯罩三部分组成。灯身和灯罩一般是玻璃做的,灯头则是金属。灯身装煤油。灯头里有一条灯芯,灯芯向上露出的一小部分用于点火,向下伸到灯身底的部分是专门吸煤油为点火提供燃料的,灯头有一个按钮,用于调节灯火的大小。灯罩的作用是防风,罩住火苗防止被风吹灭。
  桌面上的煤油灯发出的昏暗火光在时空中跳跃,我的思绪也跟着灯光不断延伸。20世纪80年代初,读小学五年级的我,被招入了镇中心小学重点班,父母把我送到了离家十多公里远的学校过起了寄宿生活。当时用电还未普及,我们上晚自修全靠煤油灯。有一晚自修课间,一位同学在我桌边走过,不知被什么绊倒,摔了一跤,顺带把我的课桌也推倒了。“砰”一声,大事不妙,我的煤油灯摔烂了。我赶紧拿起一看,灯身在连接灯头的位置断了,灯罩碎了,幸运的是煤油只是溅出了少许,大部分还在。那位同学急了,顾不上疼痛,不停地向我赔礼道歉。
  面对着一盏烂灯,我不知如何是好。没有灯,晚自修则无法进行;买新的吧,又没有钱,尽管买一盏新灯也用不了几角钱。
  正在我不知所措时,班长递来了一个空的青年牌墨水瓶,叫我试试。那是一个方形的玻璃瓶。我扭开瓶盖,把灯头拿过来尝试着扭上,天哪!那么巧的,竟然刚刚好能扭上!撞倒我煤油灯那个同学则把他的备用灯罩递给了我,就这样,一盏“新”的煤油灯便成了我学习路上的好伙伴。
  “烂灯”事件就这样圆满解决了,没有惊动老师,更不敢告知家长。与现在灯火通明的教室相比,我们当时的学习条件无疑是艰苦的。有时为了节约煤油,同桌两人甚至共用一盏煤油灯,今晚点你的,明晚点我的,如此一来,光线更差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学习没有因此被耽误,更难得的是,我们竟然都没有近视!可见,灯光对视力的影响并不大,现在这么多学生近视,多数都是拜电子产品所赐!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煤油灯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要不是今晚停电,我都忘记了它,却想不到老妈还保存着煤油灯,或许,这是老妈对于过往的珍视吧!
  电停了一个多钟,故障排除后,恢复供电了。LED灯把厅堂照得雪亮雪亮的,但是时光里的煤油灯却重新笃定了我的心: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仅限于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多考虑老人的所思所想,当然,更重要的是多抽时间常回家陪伴老人,老人家最需要的是儿孙的陪伴。在老人家的心里,儿孙绕膝的幸福感是任何物质生活都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