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浅墨轻描抒情怀

许冠华
中秋、国庆双节过后,茂名老干书协与江门老干书协在茂名图书馆举办了老干书画作品联合展。120幅精选出来的老干部书画作品,为我市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可学、可评、可议、可餐的艺术交流。
综观书画作品,虽无浓墨重彩的大红大紫,却以清新的、以其特有的情感“浅墨轻描抒情怀”。以“浅色”入画,却散发出淡淡的书香。书画家们从不同视角,展示了生活细节,表达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并用朴素的笔墨表情、表意,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一、画的是轻描淡写,表的是浓情厚意,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火热的现实生活。江门李向华先生一幅《鹤山革命老区》的画作前,很多行家都围着欣赏这幅表现侨乡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的作品。画面上山重水复地分层次叠出作品内容,以此来表现主题,碉楼也成了地方特色。从构思布局和施墨的浓淡都能准确地为突出主题服务,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时代的现实感。这可谓是现实主题的好作品。
二、丹青所向,全是火辣辣的乡土情怀。茂名画家林芝女士的《荔趣》,取材布局独具特色,红荔与墨虾同框,绘出两者虽不协调但各有其趣的非对称的墨淡相宜,并由此产生了对比强烈的画面感。这种审美角度给人以阅后不忘的深刻印象。这与唐淑贞女士的《渔歌唱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深刻的国画表现“浅墨轻描抒情怀”的素性主题,借此抒放心中火热的乡土情怀。
三、浓淡相宜,功深思远,融汇了传统绘画的艺术精华。在画展中,有几幅动静相宜的作品,更多地凸显出作者扎实的功底。他们殊途同归,又各显所长。柯铭全先生的国画《葡萄熟了》,画面清秀,主次分明,动静结合,形态生动。还有毛茸茸的小鸡形象,给人如亲见的感受。
梁红武先生的国画《钟馗引蝠》是老主题赋予了新感受。颇有在纯净的空间表达人物动态的新意,人物的表情也近乎特写。他以一种新角度表现人物特点,威严中透出慈祥;面目狰狞之中蕴含善良。点睛之笔,贵在传神。
罗剑平先生的国画山水《锦绣河山入画屏》很有代表性。山水画中的层次、墨色、留白处理、落款加章都十分传统规范。这种传统的专业功底往往被人忽略,留下遗憾。罗生这幅画可以成为互相借鉴的范本,是画展中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品之一。
江门画家兰荣琦先生的《紫云飘香》中的紫藤麻雀和岑林活先生的《青趣》中的墨荷翠鸟都让人感受传统绘画在今天成功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余松询先生的《马》更是气势恢宏。万马奔腾的画面分布出了远近层次分明的奔马图,使朝气蓬勃之势跃然纸上,用传统的运墨表现出一种现代的生活气息。这是守正创新的尝试,是非常可喜的。
江门画家席与芬女士的《江山如故》国画山水,浓淡相宜,活化出画面的景深与层次,笔法成熟流畅,可圈可点。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功夫独到,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书画是互通的,但需要在画面上形成统一的书与画的审美协调。从展品中看仔细,此项仍有较大的修业空间。这次两地书画联展,代表了两市老干书画家们守正创新和书法绘画的精神风貌与专业水平。有些作品有很到位的精准把握,但在品赏过程中,阅读者们发现,一些书画作品文字书写与落款加印上缺少传统规范,影响了书与画的美感协调。比如因落款的字体和字的大小,随意性大而影响了画面结构的整体不协调。
五、书法作品多而精,篆、隶、楷、行、草,竞尽风流。联展书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正气十足,艺术性也十足,都是精选出来的作品。茂名吴豪新先生的行书和黄金才先生的楷书;罗明先生、赵广辉先生、周寿文先生的草书都成为参观者揣摩学习的上乘之作。他们与江门的龙钧球先生的草书作品都堪称草书扛鼎之作,厚重而洒脱,刚柔并济,轻重有度,皆为展品中草书的佳作。
江门何顺合先生的行书作品也自由挥洒。邓振俊先生的篆书《雪》也以其老练俊秀的笔法功底而备受赞赏。
展品中的书法作品总体是传承传统书法章法的,展览作品中未有出现怪书、丑书现象。这也是老干部书法家们坚守传统,守正创新,在书法过程中,张扬正气而不邪的表现。
近时,我读到一首《闲吟七绝》很有写意,附记于此,或可合适品读。其诗云:“一支素笔写春秋,/不羡浮名不羡侯。/浅墨轻描天下事,/诗间可解世间愁。”
引用在这里是合适的。我们的老同志,退而自乐,与笔墨为友,借书画之笔,表情达意,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面貌。为传承民族文化孜孜以求,不遗余力的精神诚为可贵。对比那些哗众取宠、被人嫌弃的丑书、吼书、糊画、耍横、装疯、卖傻的“大师”们的做作,形成鲜明对照,更显出老干书画家们的风骨和正气。如果再有人嗤笑“老干体”,从今天看来,着实属于浅薄之见。连那胡吹者们或许亦并非真正的“读书翁”。
我相信:老干部们的书法绘画是陶冶、是修身,没有功利,只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