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隋唐粤西政区历史沿革考


郑显国
  笔者从事冼夫人文化及粤西地方史研究30余载,深感南朝隋唐尤其是冼夫人时期,粤西的地望州郡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复杂性。不说我们当代人离南朝隋唐时代久远,要理清当时的政区沿革难度很大,就是明清时期官方编撰史志也深感困难重重。清光绪《高州府志》编者按说:“六朝(含南北朝)疆域参错难详”。清道光《电白县志》编者:“按南北朝及陈隋州郡境土甚狭,《隋书·杨尚象传》上表云,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一郡分领云云,则今一县兼数县之地。”从此可知,南朝时期,粤西的政区“疆域参错难详”的主要原因是郡县设置小而多,难于考其界。据上世纪80年代,湛江地区博物馆钟绍益的调查,称南朝时,阳江、电白一带当时2~3个郡县只相当于一个大公社(今镇)的地域!笔者经过30多年反复研读相关史志记载、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针对当时郡县区域划分,结合各地地形地貌考究,对南朝隋唐时期粤西政区的历史沿革,疆域划分作探讨,以求教方家。
  一、南朝隋唐粤西州郡设置小而多的缘由
  综观粤西古代史,先秦时期还没有县,上面只设大郡(南海和桂林郡)。至西汉时设立合浦郡在粤西增设了高凉大县。三国吴时把大高凉县分立高凉郡和高兴郡,各郡下设若干县(高凉3县、高兴5县)。西晋至南朝宋初,虽然合并为高凉大郡(相当于汉高凉县地),但在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在大高凉郡西营(郡西部今阳西县以西)分立宋康郡,即孙吴时的高兴郡地域。元嘉十六年(439年),又在宋康郡西部分立海昌郡。(参见《汉书》、道光《广东通志》下称阮通志、《晋书·地理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南朝齐为了加强对俚僚部族的统治,在海昌郡西南部分立了永宁郡和高兴郡,属越州。(《南齐书·州郡志》、阮通志、光绪《高州府志》)。
  至南朝梁,由于朝廷未能完全征服俚人,只好采取羁縻政策,通过大量在俚区增设郡县,对俚僚首领封官,实施以俚治俚的策略。因此在南朝各代尤其是梁陈两代在粤西大量增设郡县。刘宋时的郡县比晋初增加一倍多,南齐又增加三分之一,至梁又增加了一倍。尤其是南、西二江流域是俚僚的聚居地,析置的郡县特别多,其中阳江、电白为最,郡县密度最大,今天一个镇就等于那时一二个县(参见《广东通史》)。
  梁天监年间,西江陈文彻兄弟起义,后被平定。广州刺史萧励害怕南江俚人效法陈氏兄弟起义,便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向梁廷奏请在高凉地区增设监察性的行政机构高州。梁大通中(528年)在高州置立的同时,增设到十个郡(下设共31个县)。除了原高凉、宋康、永宁、海昌4郡外,增设有杜陵郡(辖杜陵县)、连江郡(辖梁封县),地域在今电白马踏、岭门、及观珠东部山区部分。还有南巴郡(今电白西南部分、治麻岗);电白郡(今高州东北部、东南部、治长坡);齐安郡,辖齐安县,地域在今恩平市,治恩平北圣堂;阳春郡,今阳春中南部,治春城镇(见《阮通志》、光绪《高州府志》)。
  在齐高兴郡地域,与高州同时置立了罗州,下辖高兴郡和石龙郡。罗州治石龙(今化州)。罗州地域东起今高州西部,茂南区、化州、吴川。高兴地在今吴川,其余属石龙郡(见阮通志、光绪《高州府志》、《中地集》。)陈沿梁制。
  二、关于海昌郡的地域位置考
  海昌郡是笔者数十年来,研究地方史所遇到的第一个难点。不少学者和文史冼学研究者对海昌郡的区域和方位争论不断。一种观点,认为海昌郡地域位置不在今茂名尤其今电白地域里。理由是,《宋书·州郡志》载:“海昌太守、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读史方舆纪要》卷四载“广治南海。统郡十七:曰南海……,曰海昌,治宁化县,在今广州府新会县界……”《宋书》所说的去广州水六百五十和清朝时广州府新会县地域即在今台山市地域相一致。还有清道光《电白县志》引旧志曰:“宋元嘉十六年析新会郡置海昌郡。”根据这些记载,这种观点认为这海昌郡是在今新会台山市地域,因为新会郡傍有高凉郡,这海昌郡在高凉郡东面。
  第二种观点,认为海昌郡地域是在今广东高州、信宜市等地。根据是《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载:“高凉郡,梁置高州……电白,梁置电白郡。平陈,郡废。又有海昌郡废入焉……”还有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注释:“海昌郡:南朝宋元嘉十六置,治所在宁化县(今广东高州县东北)。隋开皇十年废。”《中国历史地图集》把海昌郡模糊标在高州至信宜南部地域。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海昌郡在今电白区树仔、电城一带。根据是:清道光《电白县志》“沿革”篇载:“然则海昌五县当在今电白及旁县沿海之境,但不能考其界址。”电白旁县有海的只有吴川,显然海昌郡当时主要是在今电白。该志卷二十曰:“沙琅司系狮子堡,土人相传旧为城址,今古城隍庙尚存,昔建郡县有海昌、连江、务德、良德等城,必居一于是。”《电白县志》(2000版)曰:“海昌郡,地域在树仔镇、电城镇北部。”
  到底海昌郡的政区地域在哪里才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呢?笔者认为,海昌郡地域不可能在新会台山,也不可能在信宜。今茂名市的高州(长坡以南)、电白、化州还有吴川(明清属高州府地)都曾属于海昌郡,只是各历史时期演变不同而已。下面就分别阐述之。
  为什么说,当年海昌郡地域不可能在新会台山及信宜地域。因为新会及台山在古代同属一个政区,汉代属平夷县、三国西晋属南海郡,东晋属新会郡。信宜汉代属端溪县,后归广熙郡、晋康郡、永熙郡(泷州)。三国吴分汉高凉县立高凉郡和高兴郡,那时新会台山属南海郡。如果海昌郡是在新会台山或者信宜地域的话,此两地必有史志记载,但是从南朝宋至隋查遍新会台山当时属的南海、新会等郡都没有海昌郡的名字记载;信宜地所在的泷州、晋康郡、广熙郡等政区也没有海昌郡。自宋至隋政区排列是:宋:高凉郡、宋康郡、海昌郡、宋熙郡(宋隆、信宜属之);齐:高凉郡、晋康郡、广熙郡(信宜属之),宋康郡(今阳西、电白东南)、海昌郡、高兴郡(今化州);梁陈:高凉郡、连江郡(今电白东南)、南巴郡(今电白西南)、电白郡(今高州东北部、东南部)、海昌郡(今电白中南)、永宁郡(今电白北部、阳西边缘地)、高兴郡(今吴川)、石龙郡(今化州)、高兴郡(吴川)、泷州(广熙郡)(今罗定及信宜地)、梁德郡(信宜地)、务德县(信宜地);隋代:海昌郡没有废为县而是直接并入电白县(今高州)。由此可见,从南朝宋至梁陈的海昌郡不是在今新会台山地域,也不是在今信宜地域(参见《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阮通志》)。下面,笔者从南朝宋至梁陈海昌郡所在地域阐述其历史演变过程。
  清光绪《高州府志》载:“宋康太守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在大高凉郡(原高凉县地)的西营(即西部,阳西县以西,含高州大部、电白、化州、吴川)立置宋康郡,治广化(阳西织篢)。至元嘉十六年(439年)又立海昌郡。这海昌郡到底是分新会郡置,还是在高凉郡或宋康郡析置呢?笔者认为不是析新会郡置,如前所说从宋至梁陈,海昌郡都没排在新会郡旁边,而排在粤西郡县一带。阮通志云,“海昌五县当在今高州府之电白、信宜、化州、吴川、石城境内。”虽然不够准确,但说明了绝不是在新会一带地域。宋海昌郡地域是包括了除信宜外(理由如上述),全部今茂名市地加吴川。即是说海昌郡是从宋康郡西部析置的,而非从他郡析置。此时的宋康郡缩小为今阳西县及今电白的东南部直至水东湾狭长地带。
  刘宋末年泰始七年(471年)又在海昌郡立永宁郡,辖五县,地域东起今电白沙琅、罗坑、望夫及阳西边沿地带,南到陈村,西至覃巴,西北至茂名市区、茂南区大部,治所约在沙琅一带。南齐初又复立了高兴郡,治宋和(今化州),地域相当于今吴川、化州中南部,湛江市区等地。因此,齐代之海昌郡只余下今高州及电白北部一些山区。两郡属越州(参见《南齐书·州郡志》、阮通志、光绪《高州府志》、《中地集越州分图》)。
  到南梁大通年间,粤西政区发生重大变动,梁朝大批增设郡县。大通中(528年)置立了高州,治高凉县(由安宁县改名),下辖十郡,增设了电白、连江、南巴、齐安、阳春、高兴、石龙七郡。各郡疆域重新调整,梁代的海昌郡地域调整在何处呢?据阮通志载:“梁大通中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电白郡兼置南巴、连江二郡”。又从《隋书》载曰:海昌郡废,地并入新立的电白郡,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云:“考梁陈、连江在海昌北、海昌在连江南。”由此可证梁代的海昌郡地调整约为观珠西部、大衙、麻岗北部山地至树仔、电城北、博贺一带。陈仍梁制。海昌郡北面为永宁郡、西面为南巴郡、东北面为连江郡。这是比较客观的解读。
  隋开皇九年,海昌郡被废,地并入电白县,结束了海昌郡150年的历史。综观海昌郡的历史演变,在宋大海昌郡时,其疆域是今茂名市绝大部分地域,治地可能在今高州长坡,但明清《茂名县志》及今高州人士毫无提及。或是在今电白沙琅,清《电白县志》有记载。在梁陈两代海昌郡地域缩小至电白东南沿海,一说治树仔新陂,但没有史志涉及。对此,一些学者不予认可,但电白新旧志都有记述,虽然较难确定,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就是正史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只是基本准确而已,《宋书》虽为早出,但粤西这边远之地,也不一定弄得很清楚。尤其是《读史方舆纪要》所说“海昌废县,在旧县北,梁置,并置海昌郡治焉。隋省。”错误百出,所有史志记载,海昌郡是宋元嘉十六年立而不是梁立,没设海昌县而是治宁化县,隋废郡时直接并入电白,并没有废郡为海昌县。这些著作是不可尽信的。电白志所说的树仔电城北一带是指梁陈时海昌郡地域。如果不是在此,又在哪里呢?
  三、隋唐粤西政区历史沿革
  隋统一岭南后,废郡为县,而且实行并县。开皇九年(589年)省电白、海昌二郡立电白县,其余各郡也废为县。大业二年(606年)省南巴、义封(原梁封)二县入连江县,原海昌宁化县地并入连江县。永宁县(原永宁郡)、义康(原宋康)并入杜原县。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采纳大臣杨尚象的奏议,再次并县,将原高、罗二州并合一郡为高凉郡,下辖九县,实行郡辖县二级政区制,在今茂名市地是电白县(今高州东部至电白北部山区,见《电白县志》1997年版)、连江县(今电白)、石龙县(今化州)、茂名县(今高州西南、茂南区及梅菉以东吴川地等)、吴川县(今吴川及湛江坡头等),在今阳江市有高凉县(今阳东县、江城区)、杜原县(原宋康、永宁、杜陵地。即阳西县、阳春西南)、阳春县(今阳春大部)、海安县(今恩平及开平西南部分)。(见阮通志、光绪《高州府志》、中地集隋岭南分图)。
  唐初,粤西政区又发生较大变化,唐王朝把地方州县越分越小,在隋高凉郡地域内分立许多州县。武德四年(621年),在原高凉郡阳春县地置春州,辖四县。五年(622年)在茂名县东南分立潘水县,属高州。贞观八年南宕州改名潘州,迁治茂名县,十七年废潘州。武德五年,以石龙、吴川二县地复置罗州,领十一县(石城即廉江自此东归,前属合浦)六年,罗州从石龙迁治石城(廉江),辖四县。余下的七县置南石州,治石龙县(今化州),贞观九年更名为辩州。同年,唐朝将余下的齐安县(恩平)、高凉(武德四年改名西平),杜陵、电白、潘水、茂名及武德五年才从泷州(罗定)划来的良德县,复置的南巴县从属高州,治西平。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州总管冯盎死后,于二十三年(649年),唐裁撤高州都督府,析所管的县为恩潘二州,西平、齐安、杜陵三县属恩州,其余的电白、良德、连江、南巴、潘水为后高州地域,治所从西平迁至良德。永徽元年(650年),南巴、潘水和茂名三县划归刚复置的潘州。后高州只余下良德、电白、连江三县(宋《舆地纪胜》、光绪《高州府志》)。
  高州治良德64年后,于开元元年(713年)迁治至连江县城(今电白马踏镇禄岳村),开元五年连江更名保安。天宝元年(742年)高州废,复立高凉郡,这是后高凉,仍治保安县。历时16年,至德二年(757年)保安更名保宁。乾元元年(758年)高凉郡又废复立高州,大历十一年(776年),从保宁迁高州治至电白县治(今高州长坡),至此,高州高凉郡共治连江(保安、保宁)63年(见宋《舆地纪胜》、光绪《高州府志》等)。至此,唐代的粤西的政区固定不变了。(至于良德,尤为复杂,另有专文论述)。
  四、冼夫人冼氏家族宗支聚居地考
  冼夫人是俚族人,对于俚族,《辞海》释义是:“俚,古族名,亦作‘里人’,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住在今广西海北场(今合浦县东)地区的俚人渐与汉人融合。少数移入桂西的俚人称‘俫’,至清代与壮人融合。一说海南省的俚人,为今黎族的先民”。可见,俚族分布很广,东从恩平、西至广西的容县、玉林、合浦、北海、防城等地,是南越族最大的支族。而冼氏则是俚族最大的望族著姓,史称“南路多冼姓,皆为其(冼夫人家族)枝流也”。正是因为冼氏人多势大,才世为南越大首领。而广东西南沿海的县份正是冼氏家族的主要部落的根据地,即宗族本支之地。而电白正好在俚人主要分布区的中心地带。那么,作为世为南越大首领的冼夫人母家的冼氏宗族本支居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详述之。
  从史志记载看,滨海新区(电白)山兜丁村是冼夫人冼氏宗族本支居地大本营,即是冼夫人冼氏祖宗居地是确实无疑的。此外,冼氏直系的宗支居地,首先应该是在今电白麻岗至羊角沙院一带。根据是,清举人崔翼周在其《谯国夫人庙碑铭》里曰:“南巴严束本支,团丁俱肃。”这是说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对南巴郡一带的本族宗支严加管束,使那些部落家丁、族人都守规矩。其次,是在今阳西县及电白的马踏、电城、岭门、爵山、树仔一带。根据是据《隋书·谯国夫人》载:隋朝因冼夫人安定岭南功,封她为宋康郡夫人,以宋康郡为其食邑。平定王仲宣之乱后,隋朝又以宋康县回授给冯仆妻冼氏为食邑。一般是家乡或宗族地盘才授为食邑。南齐至梁,冼夫人出生6岁时,宋康郡地域东起阳西县,西至水东湾狭长地带,当时冼夫人故里在宋康郡西境。至梁大通中(528年)后,她的故里的政区名称变为连江郡,是时,宋康郡地域缩为今阳西县。隋朝授宋康郡为冼夫人家族食邑,这就表明从阳西至树仔一带是冼夫人冼氏宗族本支居地(阮通志、清《高州府志》)。这是顺理成章的。
  (作者系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