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传承竹编工艺的人文价值


特约评论员蔡湛
  在近两个小时内凭着自带竹篾和简单刀具进行现场制作,30名参加决赛选手纷纷使出“看家绝活”,竹篾、竹片、藤条在手指尖翻飞、穿梭,灵活娴熟地进行作品编织。构思新颖、造型独特且又具实用性的一批纯手工竹编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不同等次奖励。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的信宜市举办竹编编织大赛新闻,吸引读者与网友关注。历时两个多月的角逐,不仅挖掘竹编人才,激励竹编创新,发展竹编产业,而且传播竹编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蕴含弥足珍贵的生态与人文价值。
  竹编大赛让竹编产业的绿色生态价值进入更多人视野。竹编产业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减碳固碳、发展经济的作用,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竹编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在塑料垃圾的环境外溢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各方积极寻找塑料替代品的语境下,在所有可代塑生物材料中,竹子的得天独厚优势得以突显。竹子是优质的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环保材料,而且兼备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等特点,其吸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竹编产业在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广东规划到2025年全省竹编产业综合产值达600亿元。信宜竹编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竹器编织,发展成为以竹藤芒柳为原料,开发出竹藤、竹木、竹芒、藤铁、竹铁混合编织的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声誉。在产业鼎盛时期,年产值近20亿元,出口额近2亿美元,不仅成为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而且传播了呵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理念。
  信宜竹编大赛提升了竹编产业的文化价值。竹编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信宜竹编已有100多年历史,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竹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让竹编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目前信宜竹编每年有2亿多件出口世界各地,产品因文化含量不同价值不一,提升文化价值潜力巨大。信宜市从加强美术、设计、研发力量入手,开发更多新产品,使竹编从日常用品向艺术观赏品、玩具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文化价值。举办竹编大赛,让各方能工巧匠聚集一堂切磋手艺、交流经验、激励创新,是提升竹编文化价值的务实有效路径。这次获得大赛桂冠的《双层竹篮》、《竹花瓶》两件作品,编织精巧、造型美观,凝聚了信宜竹编的精华元素,成为传承竹编文化的代表作,就是对创新提升文化价值的有力佐证。
  竹编大赛让工匠精神熠熠生辉。在获奖产品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背后,是专注与坚守的匠心和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韧性。信宜竹编从业人员20多万人,受益农户8万多家,竹编产业遍布20多个乡镇。近年来,信宜市和相关乡镇着力培训技术骨干,定期组织高手现场讲解传艺授道,培育了许多能工巧匠。参加竹编大赛的选手,不仅有技艺老成的竹编工匠、心灵手巧的妇女,还有年轻的竹编艺术爱好者,甚至还有在帮助家人编织中练就一门手艺的在校学生。他们不仅现场创作竹篮、竹篓、竹笠等传统作品,而且还呈献竹花灯、竹花瓶、竹画竹袋等新产品,为古老竹编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创新产品异彩纷呈、竹编产业后继有人,不仅昭示了蓬勃发展的竹编产业背后的工匠精神,而且告诉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不为浮华所惑,耐得住岁月寂寞,经得起时间雕琢,矢志不移,精益求精,锲而不舍,才能成就事业与梦想。
  薪火传承,非遗织梦。一场竹编大赛,不仅让我们领略非遗文化的精彩,更得到人文层面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