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设渔港经济区
助力滨海新区“百千万工程”扬帆起航
■记者严志强通讯员李天李铮
本报讯 近日,茂名滨海新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启动仪式在博贺渔港码头举行。茂名滨海新区渔港经济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这是广东2023年唯一入选的试点项目,也是继2021年广州番禺、汕头南澳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级后,广东省第三个入选国家级试点的项目。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近日,工人们正努力地奋战在海洋渔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施工一线,茂名滨海新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各项目建设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茂名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主战场”,滨海新区抢抓“百千万工程”实施机遇,紧紧围绕“千年古港、现代渔业”的功能定位,大力开展渔港经济区各项建设工作。
聚焦政策 高位部署
渔港经济区建设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海渔业产业的载体和发展平台,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滨海新区认真聚焦上级政策支撑,积极构建“1+N”政策保障体系,编制了《茂名滨海新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2-2030年)》,明确博贺渔港“依港养港、依港拓渔、依港管渔、依港兴业、依港兴城”的发展思路,高起点统筹规划“一带双轴三区”空间布局,做到“点多、面广、链长”。
其中,“一带”指沿浪漫海岸——放鸡岛——生态文旅产业园区沿岸共同形成休闲渔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局面,构建“渔旅融合发展带”;“双轴”指沿北岸一二产业的渔业发展轴,南岸海洋文旅产业发展轴;“三区”指渔港基础产业综合园区,渔港拓展功能项目园区以及海洋渔业产业园区。
聚焦转型 助力建设
今年,广东省提出《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在高速发展的十年期间,滨海新区不断挖掘整合滨海文旅资源。通过对千年渔港、海洋旅游资源、现有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顺应滨海旅游的定位大方向,融入“旅游+渔业”,集“渔、游、娱、吃”由传统渔业养殖向“休闲渔业”的转型。重点打造水母渔村——茂名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产业园和浪漫海岸海湾乐园,推动文旅资源与海洋资源融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记者了解到,位于水母渔村的茂名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体建筑于8月14日已封顶。
“想要实现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洪宝说。
聚焦民生 互利共赢
据统计,2022年滨海新区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2.83亿元,水产品总产量27.5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9.01万吨。渔业作为滨海新区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在发展的过程中,滨海新区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村+农业龙头企业”新模式。打造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家庭农场为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目前,该区渔业相关生产经营企业3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家庭农场11家),有力地推动该区渔业发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聚焦发展 展望未来
滨海新区始终坚持立足长远抓好科学规划。《茂名滨海新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滨海新区渔港经济区初步搭建港镇协同共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结构清晰、宜业宜居宜游的渔港经济区发展格局,成为区域海洋产业的重要战略枢纽和开发开放的特色窗口,实现渔业经济年总产值约70亿元,渔港的卸港量达20万吨,年游客接待规模达120万人次;到2030年,形成产业规模宏大、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产业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产业集聚空间体系,成为全省渔村振兴和渔业渔村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现渔业经济年总产值约90亿元,就业拉动规模约5万人,年游客接待规模达150万人次。
“我区将不断创新渔港建设模式,紧紧围绕依港兴产、以产带城、以城促港的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点任务、落实资金保障,致力于打造聚“渔业生产、渔获交易、物流运输、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全链条发展的渔港经济区。”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伟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