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后一位忠烈侯黄十九公

忠心安处是故乡


忠烈侯庙。

▲黄十九公墓碑。

黄十九公后人黄今史介绍黄十九公的家源。   图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柯丽云

▲黄十九公墓的说明。

■吴菡
  他是大宋最后一位忠烈侯,在他战死的第二年,立国320年的大宋灭亡。
  黄十九公的忠烈故事,估计大多茂名人并不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未曾听说过。如果说到和他同时代的文天祥,你可能马上就能背出那句气贯长虹的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实,鲜为人知的黄十九公也是一位如文天祥般的民族英雄。
  说起黄十九公,就得先说一段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史。
  宋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元陷重庆。2月,元陷潮州,屠城。4月,宋帝端宗赵昰卒于硇洲(广东湛江东南海中),群臣多欲散去,左丞相陆秀夫曰:“赵孟启仍有一子,将焉置之……”乃立赵昰弟卫王赵昺,年8岁,改国号祥兴。5月,张世杰奉旨进驻(广东)新会县南80里的崖山。6月,元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分水陆二路攻崖山。11月,文天祥走(广东)海丰至五坡岭,元军追至被俘。宋祥兴二年,张弘范攻崖山,张世杰军溃。陆秀夫负赵昺投海死,宋亡,立国320年。
  一个朝代的完结,总会在沉重的文字里留下杀戮的痕迹、苍生的眼泪、历史的叹息。这是柏杨《中国历史年表》里的记述,简略的文字透着壮烈和悲凉。而黄十九公的忠烈故事就发生在这腥风血雨之中。
  明万历《高州府志》载:特有黄十九者为高州巡检,与元兵鏖战于庄山之下不克而死,人怜其忠。虽寥寥几笔,或是黄十九公忠烈殉难的最早记录。至清康熙《电白县志》则较为详细:黄十九为高州路巡检,时元兵猖獗,帝昺义避虏南巡,驻跸于庄山,元兵来攻,十九奋勇与战,于山下死之,帝怜其义,敕封忠烈侯。
  所谓“南巡”“驻跸”不过是委婉之词,其实那是昺帝在元兵的追击下,仓惶逃命到了这海岛稍稍喘口气而已。
  穿过历史烟云,小小的庄山,就像一轴卷帙,岁月留痕,史迹苍茫。若细心寻觅,过往的风云际会、豪气干云,都会慢慢浮现在你眼前,你只想驻足细读,那久远年代里的山海风物、家国情怀……
  今年初夏时节,在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管委会办公室联系下,我们来到电城镇庄垌村,见到黄十九后人、第二十六世裔孙黄今史,瞻仰了忠烈侯庙和黄十九公墓。
  忠烈侯庙雄伟壮观,坐落于庄山北麓,左边山峰参天,朝看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山岭蜿蜒,环绕庙前田野,右边山岭环抱,山林翠绿欲滴。庙背后的狮子岭卧眺大海。庙前绿野无边,门额写着忠烈侯庙,门联为黄家烈祖,宋代忠臣。两面外墙分别是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瓷画。拾级而上,进得庙里,历代名人忠烈诗词、黄十九墓与忠烈侯庙及其事略等大事记碑刻立于中厅,抗元护驾的十九公像及一同殉难的陈、许、蔡副将之像端坐正殿,令人肃然起敬。
  黄今史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十九公的家源和生平。
  黄十九,又名黄魁,字致寨,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庄垌村人,祖籍福建莆田。生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此时外族入侵,烽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身逢乱世,黄十九从小就有忧患意识,立志报国。受高祖黄庚(进士)爱国诗文影响,又得祖父黄钦武功真传,他自幼习武,文才过人。成年后的他,精于兵器,通晓军事,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很受人敬重。宋淳祐十年,黄十九参加福建乡试,中武举。时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作咏宝刀诗:“孟劳一出鞘,惊退四方妖。如日金光闪,助行心不骄。”
  诗言志,歌咏言。在灿若星河的诗词世界里,这或许是黄十九公留存下仅有的一首诗?却和他的名字一样也鲜为人知,但他的诗中流露出的情怀、抱负,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更是他日后躬身为民,精忠报国的初心使命。
  宋景定三年(1262年)始,黄十九任高州巡检,为州军事统领,把守辖区海域,驱逐海盗,抗击倭寇,保境安民,立下功勋,深受乡民拥戴。期间更是受到朝廷重臣陆秀夫赏识。
  祥兴元年(1278年)五月,南宋末帝赵昺被元兵追逼,离开新会崖山渡海南下,在电白庄山暂住休整。元兵凶猛而来,危亡时刻,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元军,黄十九赤胆忠心,率军民三千,奋勇抗击,保护赵昺安全撤离了电白,自己却壮烈牺牲,实现了以身殉国的夙愿,时年51岁。后人将其葬于电城庄山北麓,建庙以祀。赵昺返回崖山后,感念黄十九精忠报国,敕封他为“忠烈侯”。有“宋末诗坛之冠”的谢翱,曾为文天祥部咨议参军,与黄十九交厚,闻讯撰诗凭吊:“黄公忠勇战庄山,突破重围救主还。死后英名垂不朽,千秋烈节耀人间。”
  庄山一役,跟黄十九公一同殉难的还有他的属下陈、许、蔡三员副将,民众敬佩,在忠烈侯庙也为他们立像树碑。
  黄今史说,黄十九公还有个妹妹,许字吴门。帝昺航海避寇时,吴某助寇叛乱,黄十九妹愤其不忠不义,遂绝吴家,并终身不嫁,当地百姓敬她“怀清履洁”“坚贞节烈”,立像于黄十九公庙右座。明代诗人许相曾作题姑婆(黄十九妹)诗:“赵宋临崖势已孤,云愁雨怨见黄姑。侯公节尽单偕妹,家国仇深不嫁夫。万载贞魂悬石壁,千钧烈骨映冰壶。遥知环佩归庄垌,古树寒烟叫夜乌。”可谓一门忠烈。
  关于忠烈侯庙,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电白县,忠烈黄侯祠,县治北,神名十九,战死赠侯。清道光版重修《电白史志》,为邑人邵咏纂修,许是同乡,感其忠勇,记述较详:忠烈黄侯庙在县东北十里庄垌岭麓,神名十九,殉国难赠忠烈侯(旧志),嘉庆二十三重修。并附明邑选贡杨之秀诗:孤拳捧日卫中州,辅驾功高第一流。忠却北风威万里,烈超南极气千秋。赵家平勃终扶汉,宋代夷齐不食周。崖岭朝堂今不改,庄山古庙永封侯。
  此诗亦收录现代人编《电白历代诗词选》,个别字词有出入,如在《电白历代诗词选》中,“北风”为“北方”,“烈超南极”为“烈昭南极”,“不食周”为“耻食周”。单从字面看,笔者较之偏向邵咏版。
  据《黄氏族谱》,忠烈侯庙是在黄十九殉国后,其后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奉旨建造。嘉庆二十三年重建,1958年因建电城戏院拆庙取砖尽毁。我们现在看到的忠烈侯庙,为1995年重建,历时8年,2003年建成。
  黄十九公墓在庙后数十米处,碑刻:皇宋敕封忠烈侯黄十九墓,落款为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季冬立。碑文尽列其忠勇。左边为其妹贞烈姑之墓。1984年,黄十九墓及庙被电白县列为第一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在茂名滨海新区的推动下,今年6月,宋忠烈侯黄十九故事入选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十九故事的入选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忠义节烈的内涵,还反映出人们对英雄忠烈的尊崇和敬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典范。英雄文化、英雄精神在时代长河中被不断沉淀、接续传承。
  在这次采访挖掘中,萦绕在我们脑海里的一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有关黄十九列传,历代高州府志、电白县志都有记载,但卷帙浩繁、叙事详尽的《宋史》却为什么未有收录?
  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编纂仅仅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后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宋史》由于成书时间短,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编纂得比较草率、粗糙;整体而言,北宋详而南宋略。此外,宁宗以后的史实多缺而不载;列传虽然占的篇幅大,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有的还出现一人两传,因此黄十九忠义事迹未入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宋史》陆秀夫列传有说:“方秀夫海上时,记二王事为一书甚悉,以授礼部侍郎邓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其后崖山平,光荐以其书还庐陵。大德初,光荐卒,其书存亡无从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陆秀夫侍帝左右,每日记录甚详,有关黄十九抗元救帝之事,必有记载,但日记散失,又无从得详了。
  而今,七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庄山那场血雨腥风的抗击战,连同它的古战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湮息在历史深处,而那些为国牺牲的忠臣和民族英雄,却被历代祭祀、传颂,凝聚成了人们共同渴求的精神偶像,成了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英雄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英名千古长存,气节青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