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二株大果三华李发展为全国最大三华李生产基地
——信宜市钱排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侧记
邓刚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茂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的乡村经济发展部署,是符合党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乡村的发展战略。但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的发展经历过较长时间,许多人不了解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在茂名工作和生活了60多年,参与促进老区建设30多年,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了解,特别是对信宜三华李果树的种植情况的了解。
信宜钱排镇是地处山区贫困落后的为革命贡献大、牺牲大的革命老区镇,我多次到该镇调查研究,但只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000年9月,茂名市老促会科技兴果小组在该镇梭垌村发现村民许宗文种有二株大果三华李,市老促会引导当地农民通过嫁接育苗,经过多年的逐步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三华李生产基地。带动了全镇的旅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当地革命老区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钱排镇三华李是如何引种发展的呢?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钱排供销社工作的梁基毅回忆。1972年,他和几位同志赴粤北翁源购买三华李果苗一批,分给当地的几个大队农户种植。上世纪90年代,我在钱排调查研究时,看到村中种的三华李都没有认真管理,长势很差,有的没有结果,有的结了果,但果子又少又小。
茂名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决定成立由黄春藻、陈子璜、周仲伟、沈芸4位厅级退休干部为领导的科技兴果小组,把以科技兴果支持老区经济发展作为老促会一项重点工作。
2000年9月,黄春藻、陈子璜、周仲伟与信宜老促会会长张炳炎等同志到信宜钱排调研水果生产时,发现梭垌村许宗文种的二株三华李,生长茂盛,挂果很多,果大(单重50克以上)优质(甜中带酸)、外型好看、丰产(单株年产200-250市斤)、售价高(12元/千克,小果三华李为1.6元/千克),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水果,应大力扶持其发展。经过两级老促会研究并与许宗文协商,决定以每年6000元连续三年补偿承包许宗文二株三华李采芽条嫁接育苗,扶持许宗文办苗场,育出果苗,由老促会付款,免费赠给群众种植;钱排镇负责发动第一批种植户,由市水果技术人员讲解栽培技术后,带苗木回去种植,种植后科技人员全程指导。经过多年努力,首批1800亩大果三华李示范项目于2007年全面投产上市,丰产丰收,很快在全镇分批普及种植,并带动茶山镇小果三华李改种钱排大果三华李和周边各镇开展大面积种植。
钱排优质三华李的大规模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据统计,现在种植面积达10.2万亩,总产量达14万吨,销售价格也逐步提高,每市斤达15元以上。在三华李上市季节,钱排电商、采购人员、汽车运输车辆、旅游人员众多,带动了民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山水双合”、“香雪李花”、“银妃李果”等旅游项目和景点引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使贫困的山区镇走向了全面振兴。
经过22年持续不懈地致力于优质三华李的发展,使信宜市和钱排镇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华李种植市和镇,获得多项殊荣。2006年,信宜市被评为“全国三华李生产龙头县(市)”,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华李生产基地。2011年,信宜三华李被评为“岭南十大佳果”。2017年,在全国优质李评选中,信宜三华李荣得“金奖”。2013年,信宜三华李主产区钱排镇被评为“全国三华李标准示范区”。此外,信宜三华李还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被授予“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22年是短暂的,但经过茂名市老促会、信宜市老促会和钱排镇历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使二株大果三华李发展为遍及全镇的及周边镇,种植面积超过十万亩的全国最大的三华李生产基地。一个产业带动了全镇的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处山区、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镇成为闻名全国的三华李生产基地。虽然最早发现二株大果三华李并为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黄春藻、陈子璜、周仲伟、张炳炎同志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为老区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继承他们开创的事业,促进老区进一步实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