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账本
梁郁强
“2022年12月20日收到稿费100元,支付停车费10元、购物208元……2022年12月31日加油卡充值1000元……”每隔几天,我都会抽空认真地在我的记账本上记录着收支情况;每到月末,我都会花上十几分钟仔细地盘点着相关数据;每到年末,我都会花上小半天一丝不苟地复核着页面上的每个数字。这是近十五年来我一直都保留着的一个习惯。
翻开厚厚的记账本,我彷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烟火味的世界,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伴随着一件件实在的物品扑面而来,令人感叹流连;品读着厚厚的记账本,犹如在喝一杯陈年佳酿,每一行数字、每一页记载,无论是呛口还是爽口,皆令人觉得浓郁绵长;审视着日渐泛黄的记账本,宛若在端详着一件粗糙质朴的艺术品,主角是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那些年不同的自我:或捉襟见肘,或愁眉不展,或开怀畅笑,或竭尽全力……咬牙也好,舒眉也罢,似乎这个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昂首挺胸,奔赴前方。
闲暇之余,我经常在书桌前把玩着我的宝贝记账本。妻子有时候见我凝望记账本不言不语,怕我“走火入魔”,便会在旁边泼一盆冷水——真是的,你说你有空便在这看着记账本发呆,难道你眼盯盯地看着它,你能够赚的钱会增多,你该花的钱会减少吗?我苦笑,每次回应她的基本上都是同一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在思考“道”与“度”的问题呢!妻子也就只能够任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其实,妻子对这本记账本也是很有感情的。在最初成为“房奴”的那几年,我们想得最多的便是凑首期、搞装修、买家具、还按揭,以至于钱包里鲜有超过100元的时候。那段时间真的可以用“亚历山大”来形容。可能是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更可能是因为家装的经济压力的逼迫,妻子的心情颇为沮丧。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不知道该如何地去开解她。某天,我在记录开支情况,突然脑海里一道灵光闪过……晚上,我泡了杯茶给妻子,拿着记账本在她身旁坐下,拍了拍她肩膀,说:“老婆,这些年我们也干了很多大事呢?你看,我们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既交了首期,也买了车位,现在装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最主要的是,我们干的这一切,对生活没有造成太多的影响——孩子依然去参加兴趣班、日常开支也没有大幅度削减、该给双方父母的也有所表示……我们咬咬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妻子也认真地翻阅着我的记账本,最后,她说了句我至今依然记得的话:“对哦,这些年我们竟然可以这么厉害,还真的干了不少事!我们继续加油哈。”从那晚起,她便满血复活了。自此,每次搞卫生,妻子都会爱惜地拿起我的记账本抹一下。
有时候闲聊,妻子曾不止一次好奇地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账的?是什么促使你一直记账呢?你觉得这样记账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吗?”
面对着她的连珠发问,我也只能够不厌其烦地回答。
“记账本的记录日期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份。应该是我们结束‘牛郎织女’般生活的那个秋天吧。”
“大学毕业前夕,我的导师对我们说,参加工作之后要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日用,一份应急,一份增值。我从中得到启发,我没有严格按照导师的建议去做,但我养成了记录收支的习惯。如果再往前考究,我也受到老爸的影响呢。作为农民,他特别注重投入与产出,每次买了肥料,他都会在日历上记录:肥料XXX元;每次卖农产品,他也会在相应的日期写上:收入XXX元,甚至连帮我姐弟俩缴交的学费、伙食费也会记录在上面。每年元旦,他便会整理上一年的数据,一阵算盘声响过,在当年的日历本首页我爸便会写上:XXXX年总收入:XXXXX元,总支出:XXXXX元。耳濡目染,这个习惯自然也慢慢在我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外人看来,我的记账本只是数字的堆积,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但在我眼中,它却意义非凡:它忠实地记录了我的生活,它原汁原味地承载着我的汗水和泪水,它清晰地记下了每个或动人、或无奈、或尴尬的片段,它成了我记忆库里不可多得的物证……最重要的是它彰显了我的人生态度甚至某次抉择。”
进入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使用方兴未艾,我们的每一次电子付款都会如实地记录在相应的APP里。一年到晚,我用上现金的机会也不多,似乎没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样把收支情况记录在记账本里了,妻子也曾经动员过我放弃。我也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坚持,因为,我觉得,现在我记录的不再单纯是一些数据了,我记录的还是一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