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白蕉
■张慧谋
一直在琢磨白蕉村名的来历,不得要领。蕉是植物,岭南水果,怎么就与“白”搭到一块,只知道有香蕉、芭蕉、粉蕉、外来的皇帝蕉、珍珠蕉等,就不曾听说过有白蕉。
上百度搜索,珠海、厦门都有“白蕉”地名,澳门还有座白蕉祠,而且有着好几百年历史。是怎么回事?这里的白蕉村与我老家南门头村,相隔只有几里路,同属滨海新区电城镇,村子南边都是那片潮起潮落的大海。
这里的“白蕉”,地理位置很特别,一河两岸,西与博贺共享千年古港一湾碧蓝,南临浩瀚辽阔大海,与七百年古城神电卫相隔六七里。五条自然村,各有特色,盐灶西墩,是宋代官盐原产地,和海盐输出地。兴平山是明代神电卫设置的重点古炮台。白蕉是大村,靠山面海,是拥有万亩蚝田之称的“蚝村”。抗战时期,南路抗日第一枪便是在白蕉村边芦苇荡打响。这么一个村庄,居然拥有那么多又那么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在电白沿海一带极为罕见。
白蕉村名由来,据白蕉村委书记陈雄亮说,很古以前叫“白石村”,因白蕉岭上有一对“飞来石”而得名,石身灰白,如今这对“飞来石”还在山中。后来有人觉得,“白石”谐音“白食”,不雅,让外人误解为“好吃懒做”的意思,所以改为“白礁村”,村边临海有礁石群,但仍然不理想,礁不长草木,是不毛之地,最后才改成“白蕉村”,三易其名,都离不开一个“白”字。白字好,一穷二白,穷则思变。这样道来情理讲得通,但我却认为,“白蕉”二字,很可能有着更深层的隐喻。
今年春上冒着寒冷来过一趟白蕉村,爬上兴平山顶古炮台遗址,走了古盐道,看了老码头。这个高温达35度的夏日下午,再度来到白蕉村,走进村委会办公楼空调房里,还是一身大汗淋漓。海水没有退潮,大面积的石头蚝田和新植红树林湿地,全都淹没在农历四月初十的大潮里。按老家的说法,“初九廿三,趁海水流箩。”也就是说,每月农历初九至十三,下旬廿三四这几天,大潮,是不适宜赶海的。但白蕉人,日常一点没改变,养殖的养殖,捞虾的捞虾,蚝农家门外照样有人在蹲着挖蚝,满满的人间烟火味。
白蕉村南面海滩辽阔,白蕉港、坝头港、南门港,石头蚝面积达一万多亩,养蚝挖蚝,成了白蕉村民的主业。单蚝这项,全村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还不包括拉动其他行业的收入。蚝壳也是再生资源,每天从村里拉出的蚝壳,源源不断。蚝壳可作农家肥料,也可入药材,真是全身都是宝。
陈紫伯从珠海市公安局来白蕉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已两年多,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觉得写好大海这篇文章,大有可为,尤其是打造“蚝村文化”,有着很大的潜力。
这里的蚝与别处的蚝完全不一样。从白蕉港到南门港,养的都是石头蚝,这些在海里长蚝的石头,有的少说也有一二百年了,都是蚝民祖祖辈辈从陆地挑到海上滩涂养蚝的。这片蚝田,是当地蚝民赖以生存老祖宗遗传下来的“海田”。石头蚝个头不大,但其味是蚝中极品。每日潮起潮落,这些石头蚝都经历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日晒水浸,味道自然不一样。老蚝石年年长蚝,像果树一样年年挂果,故有“神奇石头”一说。
至于如何打造“蚝村文化”,陈雄亮、陈紫伯心里都有一张非常美好的蓝图。他们认为完全有信心打造好“蚝村文化”,以蚝壳垒成“蚝壳村史墙”,吹着海风品石头蚝风味,甚至在海上营造点点渔火,供游人观赏。这些构想,他们将逐一实现。
来白蕉最绕不过的是盐灶西墩,到这里来探幽寻古,重走古盐道,寻找旧码头,一粒海盐能走多远?西墩盐灶便是宋朝海盐始发地之一。“盐灶”因宋代官盐产地而得名,“西墩”是旧时的囤盐地,向外地输出的海盐,从西墩出发,经过水陆运输,进入内陆,所以西墩,有着一条名符其实的“古盐道”。如今,古村里还有囤盐地遗址,和外地盐商留宿的客栈残迹。陈雄亮说,这处老村庄村民全部外迁,留下一大片老房子,计划将这条“空心村”打造成民宿,恢复一些海水煮盐、晒盐点,既可供游客体验,又能把传统“古盐”推向市场,真是两全其美。
白蕉村端午节龙舟赛已有百余年历史,一年一赛,极少间断过。海上赛龙舟,在广东沿海一带,能赓续百载,唯独白蕉。“2018年那场海上龙舟赛,引来观众数万,村里村外人挤人,海岸观龙舟赛的人群站成一排长长的‘人墙’,那场面真是很壮观,”陈雄亮说。为办好今年端午龙舟赛,陈雄亮与乡贤周成铭,还专程去了深圳广州等地,动员乡贤筹资,得到不少乡贤踊跃相助。
以文旅带动乡村振兴,陈雄亮有个更大的设想,他想把白蕉村的小渔船和渡船收编起来,统一打造成环博贺湾游游艇,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博贺湾大桥通车后,古渡口停摆了,渡船和部分小渔船成了“无用之舟”。陈雄亮说,要让“无用之舟”变有“有用之舟”,让它们重新“活”起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文旅产业发挥余热。
白蕉人有“趁海”(赶海)的习惯,村边滩涂万亩蚝田,是个资源丰富的“海上牧场”,倘若白蕉村每年都举办一次“赶海节”,这将又是一个文旅亮点。
白蕉的魅力,白蕉的神奇,如同白蕉村的村名,将赋予新的含义,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