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发展大家谈

做足“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柏桥村是今年全国“两会”后总书记走访的第一个村庄。总书记在这里先后察看了荔枝种植园、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止一次走进合作社,关切农业、农村发展,思考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柏桥村之行,蕴含着总书记对农业现代化的深邃思考,承载着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视和关切,也传递着建设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琢磨透“土特产”三个字,把产业振兴基础打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今年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发展荔枝产业,实现了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如今,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到村子土地面积的87%以上,成为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1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也落户该村。一颗小小的荔枝,借“荔”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更成为传播现代农业文明的新载体,讲述着茂名“百县千镇万村”的乡村振兴故事。在柏桥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应该说,在“土”字上我市农业已经迈出了很坚实的一步,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我市的荔枝特色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在品牌打造、竞争优势方面与同类型的水果产品,还存在着同质化现象,而且比较优势不够明显。比如:海南荔枝一些品种要比茂名的早熟,广西荔枝的一些品种要比茂名的晚熟。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研攻关,最终实现弯道超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最好的办法是“走出去、请进来”,可以到总书记这几年考察过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去学习取经,请他们来茂名传经送宝。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习近平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接下来,我们要以培育荔枝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提高荔枝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塑造特色产业,出台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进一步提高荔枝的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茂名荔枝向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聚力延链强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加快培育荔枝“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荔枝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动能转换,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融合型新业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彰显乡村振兴生态之美。在柏桥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这是我第一次到粤西地区,看到乡亲们通过发展荔枝等特色种植业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是对我市农业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殷切的期望。接下来的农业建设中,一定要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挖掘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底色。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照这些,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要坚持以文化人,铸就乡村振兴精神之魂。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提高当地群众收入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的同时,着力构建思想引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四位一体”乡风文明建设格局,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注入更多文明力量、提供丰润道德滋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