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助农增收振兴乡村

广垦热作所加快推进龙眼品种改良提质


龙眼优新品种“宝翠”现场品鉴会。(资料图片)

■记者文华春 通讯员李孝云
  本报讯近年来,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称广垦热作所)深耕热带作物品牌建设,致力打造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龙眼优新品种示范基地,加快推进龙眼品种改良提质,不断增强广垦热作所热带水果新品种的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广大农民增收和我市乡村振兴。也增强了农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实力,促进了广东农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是世界最大的龙眼生产基地,目前全市龙眼种植面积78万亩,其中储良龙眼占总面积六成,石硖龙眼占三成,其它品种占一成,现已成为茂名市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主栽品种单一,集中上市,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突出。
  针对上述情况,广垦热作所提前布局,通过低位大枝换种,开展龙眼新品种引进试种,充分发挥热带水果行业引领作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栽培研究室、茂名综合试验站的大力支持。这些技术依托单位是全国龙眼研究最具权威和实力的科研单位,建有国家龙眼资源圃,品种资源丰富,栽培技术水平高,在龙眼生产技术领域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福建农科院郑少泉研究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广西大学潘介春研究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茂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钟声研究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及他们的团队与广垦热作所合作,引进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选育的龙眼早、中、晚熟新品种11个,利用该所现有的100亩龙眼,通过低位大枝嫁接、先进的高接换种树管理技术,争取在1-2年内开花结果,筛选出适于茂名地区及广东龙眼产区种植、比传统品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替代品种,为广东未来龙眼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郑少泉表示,在良种方面,种植二代杂交新品种,二代杂交优点是果大14g以上,优质丰产,可食率高。要合理规划早、中、晚品种结构,要搞好地方特色品种种植,龙眼新品种引进要谨慎,广东地区适当发展早熟品种。同时,因为没有冻害,可大力发展晚熟或特晚熟品种。而在低位大枝高接换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嫁接管理体系,积极做好防蚁抗风工作。
  潘介春也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出了工作建议。一是要及时做好接穗枝打顶促分枝、防风护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重点建好母本园、大力发展经济园,示范带动广东龙眼品种结构调整。二是要进行轻简栽培,即通过安装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果园生草栽培以草治草、压顶开天窗矮化树冠便于果园操作。三是针对该基地目前没有列入高接换种的树,疏直立大枝开天窗修剪。潘介春对化州市冬季常遇高温多湿年份,提出可通过秋冬季正确施用氯酸钾的方法提高龙眼正季成花率或实现正季早生产的目的,解决冬暖冬季雨水多的地区龙眼成花难的问题。
  钟声高度重视龙眼良种高换,把其作为一项助农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从市、县、乡镇到村上下联动,从嫁接人员的培训、品种穗条的提供等方面,均建立了完整的机制,从而推进龙眼良种高换。还通过系统专业培训与考核,并建立了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嫁接团队。
  为了加快龙眼新优品种的示范推广,广东农垦热作所筛选一片100亩的龙眼果林,多是树龄达25年以上的老树,进行矮化,低位嫁接,改良成“醉香”醇香”“宝石二号”“翠香”“宝石一号”“香脆”等十多个新品种,成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龙眼优新品种示范基地。未来基地将形成早熟、中熟、晚熟的二代杂交新品种龙眼示范园,龙眼低位大枝高接换种技术示范园,早结、丰产、稳产、高光效生态示范栽培园。
  下一步,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将以点带面,在广东逐步推广种植,促进龙眼产业结构调整,把龙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辐射带动茂名市乃至广东省、甚至是全国进行推广示范,在品种和栽培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龙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全面振兴,对提升龙眼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