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总书记讲解茂名荔枝的“荔枝妈妈”:

让农创产业成为村民致富“发动机”


“荔枝妈妈”林常珍在接受记者采访。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宇彬摄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朱杰祺黄明霞陈珍珍
  圆圆青果下,翘首“乡村郎”。五月初的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绿油油的荔枝果挂满了枝头,再过10天半个月,红彤彤的“幸福果”将缀满枝头。距离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农创园考察已经过去20天,但当地的热闹气氛不减,随着荔枝逐渐红上枝头,乡村振兴更加红红火火。
  对于担任总书记讲解员的“荔枝妈妈”——林常珍来说,她心里的炙热来得更猛烈,总书记对当地荔枝产业的肯定,令她备受鼓舞和振奋,也坚定了她带领村民做大做强农创产业的决心。
难忘瞬间谨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
  5月1日,劳动节。当记者走进“荔枝妈妈”林常珍牵头负责的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各式各样的特色深加工农产品映入眼帘,荔枝干、荔枝蜜、荔枝米酿、龙眼芝麻糕、龙眼酥、桂圆面……令人目不暇接。园内的农村电商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着今年荔枝销售的各项环节,一派繁忙的景象。
  “‘荔枝妈妈’,有家快递物流负责人过来找你谈合作。”“有家超市想上架我们的农产品。”“今年的荔枝产品包装这样设计,你看好不好?”……前来农创园洽谈业务的客人众多,林常珍忙得不亦乐乎。
  提起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农创园时的情景,林常珍难掩激动的心情,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总书记对许多产品都饶有兴致,对农产品的市场销路非常关心,尤其是荔枝冷链这方面的技术。”林常珍回忆说,当她向总书记介绍许多农创产品,如荔枝干、龙眼干等的包装及品牌名称都是农创园年轻人设计的时候,他立刻兴致勃勃地拿起一包桂园干仔细看,高兴地点头,对农创园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十分肯定。
  “总书记嘱咐我们一定要研究出最有效的保鲜方法,把荔枝保鲜期提升到半个月。这无疑是在给我们老百姓种好荔枝增强了信心,把我们茂名的高品质荔枝销往全球,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我们的中国荔枝。”林常珍充满期待地说。
一纸借条衍生“荔枝妈妈”的由来
  林常珍为何被称为“荔枝妈妈”?这位担任过总书记荔枝讲解员的乡村妇女与荔枝有着什么样的不解之缘?
  时间回到1998年。
  “那时候的我和丈夫在茂名市区开饭店,看到根子镇有人开始种植荔枝,通过荔枝赚到不少钱,于是我就萌生回家乡创业的想法。”林常珍回忆道。由于根子荔枝口感鲜甜,广受各地欢迎,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销售价格飙升到30~40元一斤。
  “那时候,我们凌晨三四点去收购荔枝,然后装满一大车拉到外地去销售,遇到行情好的时间,一车下来最高能赚十几万元。”林常珍告诉记者,后来由于种植荔枝的人越来越多,荔枝销路没有打开,价格越来越低。
  “2000年的时候,荔枝收购价跌到了3~5毛一斤,很多果农种植的荔枝都没办法往外销,个别收购商还趁机压价,一时间造成了果贱伤农的现象。”林常珍说。面对这种情况,林常珍依旧坚持不压价,保持正常的市场收购价。而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村民对她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
  “那段时间因为资金周转不足,没有现金马上支付给家乡的果农,所以我就会写一张欠条给他们,他们对我非常信任,凭着一纸借条就愿意把荔枝提前交到我的手里。”
  一张借条,一份情。凭借着果农们的信任,林常珍的荔枝业务慢慢地恢复正常运转。每到结算期,农户们就会带着借条来到林常珍的家门口,边敲门边高兴地问:“‘荔枝妈妈’在家吗?我取钱来了。”
  “荔枝妈妈”的美誉由此而生。
产品外销 一站式农创平台成创业“发动机”
  在柏桥村,荔枝种植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现有种植面积6800亩。这些年,村里建起农业专业合作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荔枝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柏桥村里的道路从4米扩宽到8米,从泥路改造成沥青路,村里通往外界的高州荔乡景观大道,入选“全国最美农村路”,许多大货车都能出入,物流配送更通畅了。“果贱伤农”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路通财通。尤其是柏桥农创园的成功打造,让村子里越来越多像“林常珍”一样的人,通过外销、电商、直播等各种方式积极销售着当地农创产品,让柏桥村的农产品卖得越来越好。
  “我们的农产品80%都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目前,柏桥农创园可以提供电商培训、物流、冷链、仓储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农创园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使得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成为带动村民创业的‘发动机’。”林常珍高兴地说。目前,她的两个儿子一毕业就回来农创园从事电商工作,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拼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近两年,每逢柏桥荔枝即将上市的季节,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供不应求。
乡村振兴柏桥富民兴村的“致富果”
  目前,柏桥村全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
  林常珍意识到,光靠种植好荔枝,很难带动村里的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要做好“生产在农户,增收在农民”,就必须为农产品谋一条好出路。
  记者跟随林常珍来到柏桥村广场,看到前来“打卡”的游客很多,两旁商铺里各种深加工本地特色农产品深受欢迎。“现在全国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我们村里也有很多年轻人回来了,他们高价收购农户的农产品,然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老百姓负责种好荔枝,年轻人负责卖好荔枝,大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也正因为有了年轻人的参与,我们的村庄建设得越来越漂亮。”
  现今的柏桥村是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并孵化出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也落户该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对于未来,林常珍满怀信心:“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把农产品做得更好,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品质做进一步的提升,让农产品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品尝到茂名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