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记忆之四

展翅奋飞:大乙烯带来大跨越


1993年,茂名30万吨乙烯工程在这片红土地起航。 (资料图)

蔡 湛
  从单一炼油到炼油与石油化工一体化,建成国内首座百万吨乙烯基地,是茂名石油石化产业又一次历史性重大跨越,更是奋斗精神、发展智慧与石油文化的一座丰碑。
  前不久,20多个国家驻广州总领事来到茂名石化大乙烯参观。听不到设备的刺耳轰鸣,闻不到油气的异味,火炬上空看不到冲天火焰,用处理后的废水养的金鱼悠然游逸……置身于年产300多万吨石化产品的我国首座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见多识广的外交官感到惊讶:想不到在偏远的粤西有这样如此规模的现代化大工业。
  大炼油、大乙烯、大石化奠定了茂名工业强市的基石。钢铁与乙烯,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只有炼油没有乙烯,宝贵的石油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产业链条就难以延伸。因此,上大乙烯建大石化,一直是茂名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这个心中的梦想,他们敢为人先,求变创新,抓住了几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开启圆梦征程。
  早在“六五”时期,茂名就提出建设乙烯工程,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获批准。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南粤大地,给茂名人实现上大乙烯建石化城愿望带来了契机。
  1986年元旦,国家领导人视察茂名,提出茂名石化要把乙烯搞起来,让石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石化原料国产化。茂名石化人深受鼓舞,迅速启动了上大乙烯前期工作。
  1986年8月,茂名石化向中国石化总公司呈送了建设3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报告;1987年7月,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签发文件,正式向国务院呈报建设茂名3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报告;1991年,茂名30万吨/年乙烯工程获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工程。
  1993年11月8日,轰鸣的机器声唤醒了沉睡的飞机岭。来自五湖四海的2万多名精兵强将,会师南海之滨,吹响了建设茂名3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号角。
  1994年下半年,正当乙烯建设基本完成土建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高潮时,由于全国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压缩基建投资,乙烯建设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着缓建的困扰。关键时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到茂名,看到茂名人对发展乙烯的渴望,也看到了茂名石化人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短短一年时间就创出了正常情况下一年半才能干出的进度。在随后召开的工程协调会议上,他表示一年多的时间搞成这样子很不容易,不能往下退,要优先保茂名乙烯。
  在国务院和各金融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石化发挥集团化优势,为茂名乙烯工程筹措了一笔笔急需的资金。接着,国务院又批准发行24亿元石化债券,用于茂名乙烯建设。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现场的建设者,4个“百日会战”一个接一个展开,工程建设高歌猛进,仅用33个月,工程项目就建设完成,比国家核定建设工期提前了10个月。1996年8月29日,茂名石化乙烯的“龙头”——裂解装置正式投料试车。经过整整10年艰辛曲折的不懈奋斗,茂名终于有了自己的乙烯厂,实现了由单一炼油型企业向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重大跨越。
  30万吨乙烯的建设使茂名跻身国内一流炼化基地行列,但茂名决策层的目光又盯住了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更高目标。由于国内各大乙烯都相继完成第2轮改造,能力从30万吨增至70至80万吨,茂名乙烯是最后一家改造的,能不能来个后来居上再立潮头呢?
  历史机遇再次降临茂名。2005年3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到茂名,在现场听取茂名乙烯改扩建进展汇报时说,茂名是广东重化工业的龙头,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茂名乙烯扩大能力,只要有市场有效益,乙烯能力能搞到多大就搞多大。
  不久,中国石化负责人来到茂名,在察看工程现场后提出,广东市场条件非常好,茂名乙烯运转水平又很高,不搞到100万吨太可惜了。
  当时国内最大的乙烯是中外合作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茂名乙烯扩大至100万吨,将成为国内乙烯“一哥”。尽管扩大规模困难重重,但石化人不放过这个难得的良机。上万名建设者火速汇集茂名,远在山东的石化建设大军甚至包机赶来,连春节都在工地度过,连续展开4个“百日大会战”,工程建设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茂名乙烯改扩建只用了一年8个月就高速度建成,创造了我国大乙烯建设史上的新纪录,这是广大建设者力量和智慧的结晶。曾经承担茂名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为了如期完成64万吨乙烯裂解装置等建设任务,调集4000精兵强将和大批先进施工机具挥师南下,在茂名展开一场抢时间争速度的攻坚战。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许多在装置高处作业的职工为了争取施工时间,用绳子将盒饭吊至施工部位就餐;尽管施工时汗流如注,但为了节约下来“方便”的时间,职工们连水也不愿多喝,凭着这股拼劲,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扫除了一个个施工障碍。在64米高的高密度聚乙烯环管反应器吊装时,制造设备的意大利厂家要求必须用1200吨吊车、每4根一组进行吊装,而施工队伍经过科学论证,认为只要合理设计吊耳位置,就可以改为两根一组用500吨吊车完成。他们以翔实的论证说服了意方厂家现场代表,奋战12天圆满完成吊装任务,而机械施工费用比原方案节省了5成。接着,建设者又攻克了高99.8米的精馏塔、重743吨的丙烯塔、直径7.5米的低压丙烷塔等超高超重超大设备的吊装难关,使一片片钢铁森林在南国红土地上拔地而起。
  与30万吨乙烯工程生产技术和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不同的是,这次改扩建首开大乙烯国产化先河。其主体装置——乙烯裂解装置采用了由中国石化与国外合作开发的乙烯专利技术,510台设备中有448台由国内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87.8%,包括被誉为装置“心脏”的核心设备——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为了尽快掌握驾驭新工艺新技术,员工们提前半年多深度介入施工现场开展设备检查、单机试车等生产准备工作,边督促整改边熟悉流程。同时,通过到兄弟企业对口实习、岗位练兵、反事故演习等对400多名新装置的职工进行强化培训,考核上岗,职工迅速掌握最新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涌现出一大批“活流程”“多面手”,在多套新装置包括在全国最大的聚丙烯装置和全球最大的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只分别用了10小时和6小时就打通全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创出了化工装置开车新水平。
  弄潮儿向潮头立。2006年9月16日,跳动着“中国心”的茂名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比总体统筹计划提前12天,创出中国大乙烯建设工期最短、国产化程度最高、建设成本最低、开车水平最优的新纪录,创造了一天利润1000万元的良好效益,并在开工后三年多就收回79亿元投资。乙烯改扩建工程荣获中国石化优质工程奖,被国内同行誉为中国大乙烯建设和开车的典范。
  自此,茂名成为国内首座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自乙烯工程投产以来,累计向市场供应化工原料4千多万吨,辐射带动下游产业发展,每年增加产值超千亿元,为把茂名建设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