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文博的厚实足印
——陈朝晖《文博情缘》序
■何火权
读着这本厚厚的《文博情缘》书稿,不由感慨系之,陈朝晖不愧是搞文化、做博物馆多年的老行家,非常注重资料收集、归类整理和研究解释,多年下来,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经历,集腋成裘,汇编成册。读着他的书,犹如进入了茂名市博物馆,随着作者的叙述,一方面了解茂名市博物馆建馆以来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了解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是多么丰富。这里既有镇馆之宝——南朝独木舟,陶渊明事迹画卷,又有成窝出土的恐龙蛋化石,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流逝的历史,印证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沉淀着一份厚重的文化,蕴藏着一则精彩的故事。”
与陈朝晖馆长相识,始于工作上的联系,但深层交往则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上的相同爱好。当年我担任《南方论刊》杂志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他常送来文博调研方面的文稿,如本书收录的《古碑研究与诗文辨析》《浅谈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观珠古窑址调查与初探》等3篇文稿,那时都是由我编辑,发在《南方论刊》这份学术期刊上。这些经过田野调查,充满泥土气息的文稿,贴近现实,对地方特色的文化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我都优先安排发表。于友,是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支持;于人,希望有更多有地方特色的文章在地方刊物发表。如今再细读之前曾编辑过的文章,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就如老友重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因文稿而结缘,因爱好相同而深入交往,相识相知,更珍惜这份难得的情缘。
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果用最短的时间来了解茂名博物馆,则最好的办法则是读一读这本《文博情缘》。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博物馆的几大展区和常设的展览,包括:茂名馆藏历史文物陈列、茂名民俗风情展、茂名市革命史陈列、茂名石磨文化展等。临时组织的本地或外地文物展如文物、图片、书画、摄影、科普展则不胜枚举,如《茂名市“创新杯好心赋”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我和我的祖国——千年渔港,画里博贺水彩画展》《黄金时刻——吴兆奇、杨成茂艺术成果展》《茂名市老干部第五届书画长卷展》《南路风云——中国共产党在茂名图片展》等。各种各类展出非常多,如果常常留意并有空常去参观的话,真让你应接不暇,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书中的“文博杂谈”我较为喜欢,在这里,读到了作者的心声和做文博工作的心得。陈朝晖在多篇汇报发言和演讲稿中,把自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和勤恳务实,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工作方法都有比较多的交待。如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文博工作,表示“把虚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对文博工作难得的热爱而形成的文博情缘,正是这厚实的情缘,才取得这么厚重的成绩。
杂谈中还有多篇文章,作者从文物的收集讲起,把相关文物的原理和相关故事娓娓道来。如《水碾》篇,介绍了于今保存最完整的水碾文物,把其建造方法和工作原理作了详细的叙述介绍,让这套水碾文物活了起来,让我们在参观实物时,了解这套水碾是如何碾米加工的。又如《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一文,看到图片和介绍,很容易勾起少年时代的回忆,当年乡村在农历五月初五磨豆做豆腐,七月十四磨米做块籺,都少不了要用石磨。当年乡下随处可见的平常石磨,如今已成了文物,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中可以窥见一斑。还有《古法制糖——土糖寮》《土法榨油桁》等,都是满满的地方特色民俗,也让人充满回忆。小时候在家乡也曾见过土糖寮,由此而忆起父辈在糖寮煮糖的忙碌画面,也回忆起在大队见到油桁师傅满身流汗打大锤榨油的情境。只是时过境迁,这些熟悉的榨糖、榨油工具,也已由于时代进步而被淘汰,如今已经成为文物被人参观,成为追思往昔的物件。
2021年底,陈朝晖与书法家李森策划举办一个茂名历史名人诗书画展,正是从这项活动开始,我才跟陈馆长交往多了起来,与他们的团队一起,共同谋划这项有益的活动。当时我们一起商量策划,选定21位茂名历史名人。正是参与这项活动,更加体现了陈馆长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方法,事无巨细,事事躬亲,且办事严谨,讲究方法。从最初的确定展览名称、选定历史名人,到选择书法家、画家,再到征集诗歌稿件,都花了很多功夫。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紧凑而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半年多时间里,茂名市博物馆成功地办成了“高凉丰碑——茂名历史名人颂诗书画展”,在市内外好评如潮,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很有创意的一次尝试,一次颇具收藏价值的展出。不仅是因为选定的历史名人经得起检验,更重要的是把书法、绘画和古体诗词结合在一起,做了一件其他地方还没有做过的事,因而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能为茂名的文化事业,为茂名的文博展览出了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以文相识,以文博结缘,相识相聚,情缘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