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周平(茂南)
据茂名日报报道,近日,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活动在我市举行。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0个“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入选其中。这是茂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一大喜事,对茂名如何进一步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文化强市,以及增强茂名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追溯历史,探究本源,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都与茂名的石化文化有关,知晓其前世今生,解密茂名的发展历程。
茂名因油而兴,可以说,先有露天矿,才有茂名市。把时间拨回几十年前,在国家勘探发现露天矿拥有丰富的油页岩矿后,1958年8月,这座中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山破土动工。据统计,从1962年正式投产至1993年1月停产,茂名露天矿累计开采油页岩1.02亿吨,为我国的石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露天矿承载着茂名的石化历史文化。在露天矿利用遗留旧建筑改造的露天矿博物馆,是保留茂名人那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的文化博物馆。藏馆内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无不生动讲述了60多年前,大江南北的建设者汇聚于此开矿炼油、修路筑城,茂名从新中国第一座石化城到华南最大的石化基地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经历。
露天矿热火朝天的大开发是响应国家大搞工业建设应运而生,露天矿生态公园的出现是茂名发展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在“两山”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茂名对油页岩工矿遗址进行生态优化修复,大力植树造林,不断改善水质,采矿形成的城市“伤疤”被风光旖旎的好心湖取代,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露天矿坑成功转型为生态公园,成为矿山环境治理的“国家样板”。茂名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以新姿态继续书写茂名文化的传奇。
如果说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是茂名石化开采文化,那么“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则是极具茂名石油工作者烟火气息的生活居住文化。
安居方能乐业。1958年,大批建设者及家属从全国各地来到茂名开采油页岩炼油,为解决他们的住宅问题,当时负责的机构决定建设一个大型住宅小区。据年长者的介绍,这个小区建有数十幢平房或二层楼房,基本上是砖墙瓦面或薄壳结构,其中楼房底层房间的天花板为窑洞式拱形结构,冬暖夏凉,被住户形象地称为“猪笼屋”。每幢楼房一般只有一个公共楼梯通到二楼,楼梯就建在楼前中间位置,外置露天式,砖砌曲尺型。几十幢房屋外观一致,布局整齐,颇为壮观。初期为建工部第四工程局的职工宿舍,也曾居住过苏联援建专家。因为整个住宅区住了六百户人家,因此得名“六百户”。六百户的大杂院生活,虽然当时居住条件艰苦,但彼此真诚相处、守望相助的“蜗居”日子也让老茂名们记忆犹新。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方言,大家一条心,一样的干劲,为茂名的发展和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文化瑰宝,它是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是一群人的共同记忆。一个熟悉的名字、一种祖传的手艺、、一座地标建筑,都能唤起一代代人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们携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茂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共同促进茂名的历史文化繁荣发展,做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新时代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