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年例


□毛勇强
  “睇年例”与“吃年例”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意义迥然,耐人寻味。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发达、手机普及、道路四通八达,年例期间,人们呼朋唤友“吃年例”去。于是,自驾小车到亲戚家、朋友家或者亲戚的亲戚家、朋友的朋友家饱吃一顿,与主人打个招呼便“打道回府”了。这样,做年例的人觉得简单、体面,客人也不亦乐乎。然而,我总觉得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睇年例”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家乡的年例一般都是两天,例如初九开始,初十结束。那时,由于通信不发达,做年例的人只能通过当面邀请、寄信、“寄话”(托人转知)等多种形式,通知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和战友等届时前来“睇年例”。为什么通知“睇年例”?因为那时的年例确实“有嘢睇”:演木偶戏、粤剧、放电影、舞狮、武术表演等,有的地方还举行篮球、乒乓球、象棋或拔河比赛。总之,节目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令人兴致盎然,留连忘返。更有意思的是,有的活动项目是通宵的,人们尽情地睇,尽情地享受“文化大餐”。今天回想起来,客人们穿梭于各种活动中,那心情绝不亚于过年,甚至比过年还要激动。当然,我等小孩对木偶戏、粤剧等是不感兴趣的,最喜欢的是睇舞狮、武术,其次是观看电影、篮球比赛。
  每到年例,本地的“狮班”都会前来助兴:醒狮队的队员统一服装,两名队员扛上一面大鼓,一名队员专司敲锣,一名队员举着狮子,到各家各户巡游一圈和发柬。待游行完后,再依次到各家各户门前敲锣打鼓,醒狮起舞,以及表演武术,主人、客人都兴致勃勃地围观,不时还发出阵阵喝彩声或者雷鸣般的掌声。醒狮队最后一个节目是:两名队员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摘取主人预先准备好而且悬挂在高处的“利是”。这是高难度的表演,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刻。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两名队员边舞狮,边密切配合,几经努力,最终拿到了红包。这时,鞭炮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使气氛达到了高潮。
  年例期间,武术表演是“保留节目”,这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小孩最喜欢的节目。每到武术表演时,本村的外村的甚至更远路程的人都前来观看,人如潮涌,往往是里三层外三层,站在“外三层”的人常常看不清表演,于是各出奇招:本村或住得靠近武术表演场地的人,拿来长凳、椅子站上去看,骑单车来的人站到尾架上看,有的小孩子则坐到父亲的肩膊上观看。可见,人们的热情多么高涨。在有节奏的锣鼓声的“指挥”下,武术表演拉开了帷幕,内容丰富,节目多多:打拳、舞棍、耍刀、弄枪等等,不一而足,时而扣人心弦,时而惊心动魄,时而险象环生,人们不时发出惊叹声,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过,给人印象最深,令人击节叫好的,当属过火圈和上刀山了。过火圈,就是将好几把刀点着火,然后插到专用的刀架上,形成一个小圆形的“门口”,表演者从十几米外的地方助跑,临近“门口”时纵身一跃“穿门而过”,真是紧张、惊险、刺激,人们赞叹不已!压轴节目是上刀山,当表演者赤脚踩着真刀步步登高时,围观者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尖声呼叫,有的目不转睛,胆小的不敢正眼相看,时而看一会,时而用手掩眼。看完这个节目,人们常常异口同声:民间有高人!
  更使我这个篮球爱好者十分高兴的是,有的村庄还举行篮球比赛。于是,我闻风而动充当热心观众。我有个朋友家里正月十六、十七年例,每到十六,他都会邀请一支篮球队与他所在的村队进行比赛。每年都是下午五点钟开始比赛,以便比赛结束后“吃年例”。有一场比赛,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这位朋友邀请了某中学的球队前来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激烈异常,引人入胜。也许是该村的球队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吧,最终以82:80险胜!那时,没有三分球,基层的球队比赛结果居然超过80分,可以想象争夺之激烈,比赛之精彩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不辞辛苦,甚至风雨兼程到亲戚、同学、朋友家“睇年例”,既可大饱眼福,也可以打打牙祭,真是其乐无穷。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强民富,年例的规格越来越高,有的人甚至在高级酒家设宴,广邀宾客举杯。这样,当然免除了路途奔波、无觉可睡等麻烦,但好像有点变味了,不是传统的“睇年例”,而是名副其实的“吃年例”,缺少了热闹、隆重、喜庆的氛围,也少了几分乐趣。
  因此,我难忘“睇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