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中写出新鲜的诗意

——浅析张慧谋组诗《向海,一路东行》


□陈兴
  张慧谋先生是中国作协会员,茂名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读他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
  《向海,一路东行》(组诗)是张慧谋先生前段时间发表在中国诗歌网和《茂名日报》的采风作品,共六首。诗中所写,都是茂名境内有名的旅游景点。从熟悉中写出新鲜感,不容易。但这组诗却写出了新鲜的诗意。
  组诗题目《向海,一路东行》,既是写实,又有具有象征意味:茂名是一座滨海绿城,向海而兴,向东而行,其道大光。其气势磅礴,为组诗定下了基调。
  下面,我试图浅析一下《童子湾》《晏镜岭》《第一滩》《红树林公园》这几首。
  《童子湾》不长,共三节,十行,但意趣盎然。起句“来时不见童子”,既是从“童子湾”这个湾名中衍生出来,又是从唐诗名句“松下问童子”中化出来,新鲜贴切,充满情趣。像这样的诗句接下来还有不少:“鞋子浮在海面,都是些小船小艇”“海风穿过,阳光穿过,刚刚离开的秋雨穿过”。把小船比喻为浮在海面的鞋子,并且是“赶海的鞋子”,会走动的“鞋子”,已是新奇;这些“鞋子”被风、阳光、秋雨穿过,更是有情趣。整首诗三节,大体上是三个意象:海之湾,天之蓝,船之小。几个简单的画面,仿若画纸上的构图,以小船之小之灵动,衬托天空与大海之空阔辽远,剔透明净,颇具美感。这样写,就把被人们惯看的风景和景物写活了,写灵动了。
  《晏镜岭》全诗最巧妙之处,在于为晏镜岭找到了一个贴切而意蕴丰厚的喻体:镜。首句“以岭为镜”,突如其来,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把岭比喻成镜,并由此而联想到其苍老(“海水磨过千年”),其沧桑,以及慈善,以及广阔胸怀(“向海,向海,向着辽阔的太平洋”)与爱意(“是情侣山”)等等,赋予了一座山人性与灵性,以及想象的开阔性(像“一头蓝鲸”)。诗意的辽阔由此打开。
  《第一滩》全诗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第一滩的新鲜活力(“来过多次,无论哪天来/你都是第一滩”),这里有曾见证过的落日的忧伤、飞翔的白头浪、闪烁的渔火,以及苍茫的海、永恒的时间、神秘的光,等等。在此之上,是人生的感悟:海水会一遍遍收复脚印,时间轮回仿若潮起潮落,但你依然在那里。人的一生中,历经风雨沧桑或者磨难之后,需要多大的意志和毅力,才能“依然在那里”?这样的诗,从单纯的写景状物中跳了出来,融入了人生的深刻感悟。其中不少诗句耐人寻味:“海水一遍遍收复一行行脚印/时间轮回潮起潮落,你依然在那里。”“有神一样的光,穿透一片云。”等等。第二节是以“那光照耀的海面”来拓展和丰富对第一滩的描述。
  《红树林公园》也不长,共十三行,但却写得很唯美,包括景物的美,情感的美,精神内涵的美。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起句同样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力:“红树林却是绿的/也许它的骨头里藏着一座火山。”在“红”与“绿”的比对中,给人强烈的印象——绿的印象,并且一下子统起了全诗:红树林有着苍翠的绿,也有着火一样炽烈的情感或者说精神内涵。诗的第二节紧承第一节,诗意地描述了红树林的美:“它用绿覆盖全部,藏起焰火的记忆/用绿编织故事,编织白鹭的故乡。”以及红树林的精神内涵之美:“它没有焚烧自己,也没有焚烧众生/它只顾让生命绽放出绿,绽放出希望”。诗的第三节起句笔锋一转,又从上一节写红树林的“绿”转而写“火”;“可我依然看见火,看见燃烧/看见整个海湾都在燃烧”。读下来,细细品味,才知道,这一节,是写整个海湾火样的红:“但那不是火,是晚霞,是火烧云”。以黄昏时分,整个海湾被晚霞和火烧云点燃之瑰丽,衬托红树林之苍绿,之宁静。可以想见,这红与绿的比对,在黄昏时分苍茫的大海上,会显得多么惊心动魄,惊心动魄之美。诗的最后呼应首节,再次赞美红树林之美以及其蓬勃的生命力:“尽管红树林/赋予人们血与火的想象,它却是绿的”,犹如音乐之往复回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整首诗在表达上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全诗赞美红树林之绿,但却用了七个之多的“火”字,“火”与全诗无处不在的“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一首写景状物之诗,对自然万物进行描摹,是可以的;但赋予其精神内涵或人格之美等,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如何才能从熟悉的景物中写出新鲜的诗意?我觉得,至少得有几点:一是有深厚的写作功底。二是要在俗世中保持一颗童心。三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诗意的眼睛。四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有呈现诗意的表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