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正当时 善为鼓与呼
——吴松文化评论集《独秀故乡曲》序
□何火权
文友吴松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写作的多面手,既写散文、小小说,又写时评。近期他把多年来写的文章分类编辑成册,编好了三本书计划出版。他把其中的文化时评集送来给我,请我作序。我抽空慢慢地阅读了他这本厚厚的书稿。了解吴松写时评文章相当及时,并热烈地为我市各项建设取得的成绩及新人新事新风尚鼓与呼,体悟到吴松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这本文化评论集《独秀故乡曲》充满茂名地方文化气息,分量厚重,综合来看主要体现三个特色,就是“多”“快”“好”。
“多”——角度多样性。新闻时评是近年来读者较为关注的一类小评论,《茂名日报》特别开设了“热评”专栏,聚集了一批喜欢写时评的作者,吴松无疑是在这里露面最多的作家之一。三五天或更短的时间,就在专栏里读到吴松写的时评文章。本书收录的作品,大多数是发表在此栏目的时评。评论的对象非常广泛,做到了紧扣当时当地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声,言读者之想言,言读者之盼言,更好地突出新闻消息的作用。比如,写我市的“二本四专”,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表述。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写了多篇打造健康职业教育品牌方面的作品,这是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的真知灼见。作为高校领导,利用个人特长,为健康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鼓与呼,为所在单位做宣传,这是一种自觉。在时评类文章中,涉及面比较广,如冼夫人文化、“好心茂名”精神,乃至各地的特色、特产,都被他赋予了文化的符号来宣传。如《“梦回橘州”擦亮化橘红招牌》《传承千年文化 创建月饼名都》《龙舟竞渡小东江 欢乐文明满茂名》等,写“化橘红”、写月饼、写龙舟竞渡,内容广泛。甚至一些并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如农村打泥砖、志愿者“小红帽”等都进入评论视野,做到无事不可评、不可写,达到了写作的自由境界。
“快”——讲究及时性。新闻小言论式的时评文章,由头一般是报纸刊发的新闻消息,或者是作者认为值得评论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都是配合新闻报道,结合新闻事实,着重发表议论。为了更好吸引读者,也为了更好地营造舆论氛围,这类新闻时评非常讲究及时性。本书中的时评文章,多是以《茂名日报》刊发的文化消息作为议论的由头,为我市当时正在推动的文化工作或广大读者关注的问题鼓与呼,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再深化。如《做大做强“订戏会” 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一文,针对茂名文化部门通过举办“订戏会”,为我市各地搭建平台促进粤剧演出有序发展,并据此提出更好地利用我市特色文化资源,把订戏会搭建成多层次的商业平台,开展对外交流,打造文化品牌。又如配合书香节的开展,写了《让书香飘进每个角落》《书香飘南国“好心”满茂名》;配合南海开渔节,写了《传承古港文化 彰显城市魅力》;配合我市竞选魅力中国城,写了《魅力中国城展现茂名城市魅力》,等等。这些文章的时效性都非常强,让读者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该新闻的意义、作用或者一些背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掌握。
“好”——体现实效性。新闻时评言读者所未言,言读者所盼言,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无病呻吟,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耐读,才会吸引读者。如有关道德观察的多篇文章,集中展示道德的力量。写义工给力春运塑造城市形象,写农民自建森林公园,写打造“道义之城”,写真情大爱,等等。就是从茂名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展现“好心茂名”精神。又如对扶提崇德文化的宣传,在集子里有6篇之多,虽是同一论题,写来各有不同,分别从打造生态民俗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弘扬传统家风家训等多个层面来议论,让扶提崇德文化家喻户晓。尤其是对茂名特色文化方面,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针对性强。新闻消息一经报道,马上在时评栏目进行呼应。如特色文化方面,就有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橘红文化、玉石文化;发展茂名旅游业方面,一连有多篇评论,从景区建设、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等多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总之,善于把握新闻事实,重在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让读者对新闻消息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时评写作方面肩负的任务,也应是时评这种新文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写时评文章不易,能够针对不同的议论话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写出有分量、有针对性且质量高的时评文章来更加不易。吴松用他的厚厚的几本专集,用他娴熟的笔法,做到了“无事不可入文,无题不可作文”,这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时评文章讲求时效性,是在新闻消息的基础上引发议论,深化延伸,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现象。这也足以说明,写时评文章确实要花功夫、花时间深入钻研,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文章来。
是为序。